很多場合,柴靜介紹自己時都說,『火柴的柴,安靜的靜』。可如今,柴欲靜而風不止,一本【看見】竟然引發了『挺柴』和『砍柴』的一場喧囂論戰。
這一場『柴戰』,由無聊的八卦情史開篇,接著是專業性的新聞素養之爭,然後又是『老男人飯局文化』的托舉。微博達人『不加V』來了,記者閭丘露薇來了,主持人董路也來了,連姚晨、陳數等演藝界人士都主動『參戰』了。與去年那一場聲勢浩大的『倒韓』風波相比,『柴戰』中的主角倒是淡定很多,無論外界如何評說,或挺或砍,柴靜始終安靜得像個局外人,不見任何回應。 說這一場『柴戰』只是一場無聊的狂歡,似乎也不太準確。對於『柴粉』或更多圍觀者來說,那些關乎柴靜的蜚短流長的八卦情史,說好聽點兒算是『吉光片羽』,即便如此,它也只是滿足了更多人的窺私慾罷了,根本不必上升到社會公共空間這個層面來討論。倒是閭丘露薇關於新聞專業素養的『不點名』質疑,似乎爲『砍柴』行動的無聊開端增加了一點營養成分。雖然眾多圍觀者都認爲這是『砍柴』的重要一刀,但大多數媒體人士的目光並不那麼狹隘,電視製片人王青雷的看法就是一例,『長久以來,中國的新聞從業者們因爲「抱團取暖」甚至「同仇敵愾」,而「相敬如賓」「一團和氣」,所以專業主義精神日漸式微。以我了解的柴靜會兼聽則明,畢竟神交已久如此的忠言逆耳難能可貴,這是共同前行的新聞人的專業論爭,因爲它關係著我們和後輩尋求的方向,而並不是兩個名女人的同行相輕。』 假若到此爲止,這一場論戰可能就此畫上句號,偏偏董路又站出來稱,柴靜的成名依託的完全是央視平台和『老男人的飯局』。董路『這一刀』,不免讓人想起冰心女士當年寫的【太太的客廳】。而當演藝界幾位『大V』出來『跨界』發言時,她們未必能起到事實上的『護柴』效果,相反卻很可能將這一場剛剛裹上一些『專業主義』營養成分的論戰,又重新娛樂化。 圍觀這一場混亂的『砍柴』與『挺柴』互博,我們到底得到什麼?假若說新聞人看到的是關於新聞專業主義的探討,那麼,更多的非新聞人又在『感受』什麼?事實上,我不相信有太多人是從關心新聞專業素養的立場出發來圍觀這場『柴戰』,太多人或許只是爲了給自己尋找一個證明,證明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哦,原來並不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她』。 殊不知,很多時候,過分的辯護很有可能成爲客觀上的『黑』。不加克制的追捧對當事者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從『倒韓』到『砍柴』,中國社會似乎總是習慣於『一面造神,一面打鬼』。將柴靜說成當代林徽因,這是造神;當某個契機出現,另一部分人將她污名化,這又是打鬼。『造神』與『打鬼』的交織中,唯獨缺乏將當事人放置於『人』的層面來做評價。而事實上,將當事人回歸『人』的層面加以待之,這也是圍觀者自我回歸『人』的層面的過程。『不被輿論左右乃思想獨立,不被環境左右乃行動自由』,如果之前你不曾被裹挾著一起『神化』柴靜,那麼當有人質疑她的時候,大體上你也不會心緒難平。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圍觀『柴戰』,到底看見了什麼,似乎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從『倒韓』到『砍柴』以及那些對『公知』圍剿的紛紛擾擾中,學會做一個獨立的人。 陳方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