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巧合得就像某種預謀:去年1月中旬,麥田發布長篇博文【人造韓寒】,揭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倒韓』風波,最終讓一些人亢奮地高呼『將韓寒拉下了神壇』;今年1月中旬,南都娛樂周刊獨家爆出央視女主持柴靜的婚訊,連鎖反應式地掀起了一場『砍柴』運動,她被置於輿論風暴的中心,私生活和情史被八卦,業務水準遭同行惡批,就差有人站出來宣稱『公知女神』的光環已經被擊碎。
『砍柴』運動已持續兩周時間,爭論的主題也經過了一次變奏。事件之初,『木子美』號召網友針對柴靜揭私揭醜,曾在微博鬧出一地雞毛;最近這段時間,閭丘露薇和董路的業務批判,好歹讓爭論變得嚴肅和有營養了一些。儘管諸如『柴靜做新聞和於丹做新聞之間只少了一本【論語】』這樣的批評有些刻薄,但總體來說,能夠保持理性和克制的業務交流,總比千方百計想把人搞臭更值得肯定。 很多人都在分析『砍柴』運動爲何會出現,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嫉妒』因素,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同行相輕』,還有人懷疑爭論本身就是炒作新書的一種手段。這種對動機的揣度,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一方面,每件事都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參與爭論的每個人完全可能有不同的出發點;另一方面,這畢竟是一場肇始於社交網絡的口水風暴,其實很多圍觀者純粹是附聲起鬨和無意義狂歡。 不過,從去年持續數月的『倒韓』運動,到『民主女神』劉瑜被逼退出微博,再到最近的『砍柴』運動,其實可以看到一些相同的社會情緒。這些人成爲輿論靶心,不是因爲有他們有什麼原罪,而是因爲他們遭遇了網絡世界的『反造神』。 用一個如今已經被污名化的詞來說,韓寒、柴靜、劉瑜都是『公知』――即公共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們曾因頻繁就熱點時事發表有見地的言論,成爲頻繁出沒於媒體報導的意見領袖,也成爲眾多年輕人追捧的偶像;他們呈現在公眾面前的形象正面,擁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仿佛隱隱擁有了超越常人的『神性』。 『神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於公共形象的刻意經營與精心包裝。而這裡所說的包裝,主要還不是指當事人選擇性呈現自己光鮮的一面,而是一種系統性的形象塑造。別的不說,單說出版社爲推高銷量而爲這些人推出一系列活動,安排重磅的媒體訪談,就已經扮演了重要的『造神』角色;而韓寒、柴靜等人身後的團隊所做的事,與那些包裝娛樂明星的經紀團隊相比,已經沒有很大的區別。 『造神』讓這些人實質上成爲了商業利益鏈的一部分,喜歡他們的人不會對此感到反感;但不喜歡他們的人,只要遇到合適的契機,只要有人站出來挑頭,就容易從分散狀態匯聚成一股反對力量。那些『倒韓』的網友,那些『砍柴』的人,未必對韓寒和柴靜有多了解或多厭惡,但他們對這種刻意塑造的『神』的負面情緒,很容易被喚醒。甚至有很多人,僅僅是通過表態來顯示自己的立場。 最近兩三年時間,『公知』已經從一個褒義詞,逐漸變成了一個貶義詞。這其中有知識群體自身的問題,也與網絡語境下的祛魅有關。不過,刻意『造神』固然值得商榷,動輒『拆神』或許也不是一件好事。 來源:晶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