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不分家 要教好歷史,不能僅僅把自己當成一個歷史老師。我對自己的定位是文科老師。我不覺得教歷史就可以不讀文學政治經典,因為無論是政治、歷史還是文學,研究的對象都是人和精神。 舉個例子:法國大革命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但它存在暴力過度的現象,導致了革命的動盪和反覆。三次武裝起義,一次又一次地把革命推向深入,對這個現象,我們使用的課本理解為法國革命很徹底,予以了肯定。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法國大革命,你就會發現這種肯定是站不住的。 雨果的小說【九三年】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小說中的朗德納克侯爵是保皇派,他要推翻革命黨,潛回法國召集保皇黨人集會。但是消息走漏了,革命黨人派郭文帶着革命軍來追捕他。保皇黨人發現以後就提前撤退,並放火燒了他們開會的房子。但是撤退過程中,雙方都發現正在燃燒的房子裡有3個孩子。朗德納克侯爵就返回把3個孩子救出來,當然也因此被革命黨人捕獲。然後,按照革命的原則,是必須要處決朗德納克侯爵的,因為他是叛軍的首領,放了他就等於縱容殘殺革命黨人。但最後郭文釋放了朗德納克侯爵。因為他的良心,他所追求的人道主義精神,讓他不能下手殺死一個剛剛救3個孩子於火災中的老人。雨果在這個小說里,確立了人道主義精神高於革命原則的理念,而對以革命的名義進行的極端暴力予以了譴責。 看了文學作品就容易理解,為什麼法國革命會出現這麼大的暴力和動盪,會直線深入,其實源於革命黨人對公平、對正義、對自由平等的追求的格式化和絕對化,為了革命利益和最高原則可以犧牲掉人類的良知、同情心、憐憫心。片面強調原則,強調公共意志高於一切,強調人民的意志高於一切,所以,以人民的名義我可以判處你死刑。以前我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其實這就是暴力的根源之一。但在歷史書中你分析不出良知的失守是造成法國大革命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歷史課本沒有這樣豐富的細節。歷史有一個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不涉及人性和人的內心世界,全是宏大敘事,缺乏個體的內心體驗。文學裡的故事情節可能有虛構成分,但內心體驗往往是很真實的。 所以,就法國大革命這一課而言,把文學中呈現的情景放在歷史課當中,比純粹提供史料更能讓人完整理解歷史。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有機整體,教育就是要促進學生精神世界的發育,包括良知、理性、審美、使命感等。要完成這些目標,必須是整體給予,很多時候沒辦法將文學、政治、哲學從歷史中摘出來,如同我們不能給學生大腦分區:C盤管文學、D盤管政治、E盤管歷史、F盤管哲學。當思想的河流流淌到哪裡,我們就應該自然地學習那裡的知識,無論它是文學的還是歷史的。 歷史課可以是洞察力和判斷力的源泉 有人說,歷史不能假設,我則認為歷史可以假設,甚至有時必須假設。因為我們學習歷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以增強學生的預見性和洞察力。政治家、企業家在決策時既要根據已經掌握的真實情況又要根據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來進行判斷,如果缺少了演繹推理能力,就可能做出令人遺憾的決定。即使是我們個人也會有面臨人生十字路口的情況,何去何從,也需要有合乎邏輯的分析推理能力。 比如我們可以假設,假如林則徐沒有被罷官,中國會獲得勝利嗎?太平天國成功了,中國會變得更美好嗎?假如義和團勝利了,中國會進步得更快嗎?如果沒有發生西安事變,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怎樣?如果已經發生西安事變,而蔣介石被張學良的衛隊不小心打死了,歷史會怎樣演進?等等。 當然,好的問題不僅僅只有假設這一種方式。還可以將截然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同時呈現,以刺激學生思考。比如,以下兩個材料都是馬克思對太平天國運動的看法。馬克思為什麼會對太平天國作截然相反的結論?哪個看法比較合理? 材料一、『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代工業體系的即將爆炸的地雷上,使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爆發,這個普遍危機一旦擴展到國外,直接隨之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1853年【紐約每日論壇報<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 材料二、太平天國『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沒有任何口號。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老統治者們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太平軍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1862年【中國記事】 在講美國獨立戰爭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今天,大多數美國人(包括中國的歷史教科書)認為1775年爆發的英美戰爭是正義的解放戰爭,即獨立戰爭,而許多英國人則認為這場戰爭是分裂國家的叛亂,你們怎麼評價這場戰爭?然後,我呈現了美國製作的紀錄片【美國,我們的故事】中涉及獨立戰爭的片段和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紀錄片【英國海軍】中同樣涉及這場戰爭的片段。這引起學生激烈的爭論,甚至激發了現場聽課的老師發言的興趣。 那天聽課的老師,恰好既有英國老師,又有美國老師。一位英國老師按捺不住,主動舉手要求發言。他認為,這場戰爭是北美的富人譬如華盛頓等,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幟而進行的叛亂,因為,北美的賦稅負擔很輕,只相當於英國本土的四分之一,並且這點錢主要用於保護北美免受法國的入侵,而且戰爭勝利後,美國依然保存了黑人奴隸制,根本沒有體現其【獨立宣言》裡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承諾……不可思議的是,兩位在場的美國歷史老師,居然點頭表示同意英國老師的看法。 當然,英國方面的觀點未必就正確。但歷史課堂需要教會學生學會妥協,而要做到妥協就必須善於關注對立面的立場,需要理解對立面觀點的合理之處並能反省自身立場的不足之處。妥協不僅是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