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能百度到的不是"真學問" 我們應該怎樣學習歷史(1)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1-30 23:26| 發布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688| 評論: 0|來自: 中國青年報

摘要: 去年年末,一名大學生給報紙寫信稱:『最近上映的電影【1942】,讓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史盲」。我高中讀理科,大學讀工科,很少看課外書。在歷史課堂上,我從未聽說過1942年河南大饑荒……死了幾百萬人,這麼大的事, ...

去年年末,一名大學生給報紙寫信稱:『最近上映的電影【1942】,讓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史盲」。我高中讀理科,大學讀工科,很少看課外書。在歷史課堂上,我從未聽說過1942年河南大饑荒……死了幾百萬人,這麼大的事,我竟然一無所知。……認識過去有助於理解現在,我這個「史盲」該多多補課了!』

由此似可管窺我們的歷史教育,尤其是中學理科歷史教學的缺憾。本報特約請北京十一學校歷史特級教師魏勇撰文,探討這一問題。

目前我國教育有兩個特點,大學被就業綁架,中學被應試綁架。要把中學生從『人質』狀態中解救出來,需要全面的教育和社會改革,需要社會各階層的智慧和決心,顯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爲中學歷史教師,能夠做的事情固然相當有限,卻也不是無可作爲――至少可以讓一部分學生先自由起來。比如,讓占全部學生人數70%左右的理科學生在學歷史時得到解放。

一方面,因爲他們不參加歷史高考,而會考要求又比較簡單,『解放』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因爲我們看到一些理工科出身的官員、科技工作者甚至校長,在社會問題上的看法仍然停留在他們那個年代的中學歷史教育的水平上,其歷史觀基本局限在中學歷史教科書範圍內;由於專業所限,大部分理科學生很少有機會在課下主動學習教科書以外的歷史,於是,他們在課堂上接觸到的人文教育有可能決定其一生的精神底色。基於此,『解放』有必要性。

再者,教育的事情不能等到根本解決方案來臨時才動手,那樣的話,根本解決方案也許永遠等不到。人類歷史的經驗證明,自上而下設計的完美方案通常不如自下而上形成的自發秩序來得合理,對社會而言,最佳的頂層設計是對自發秩序的認可和完善。所以,我願意就中學理科歷史教學這樣一個小小的切面來談談我的看法和做法。

批判性思維才是歷史學習應當追求的目標

我們爲什麼需要歷史教育?這涉及歷史學科的本質。

爲什麼學歷史?過去有一個標準答案:以史爲鑒,可明興衰。但仔細琢磨,這個答案對大多數人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比如愛因斯坦,他不需要懂很多歷史,照樣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傑出貢獻。再說普通人,比如一個計程車司機,不懂歷史就開不好車嗎?一個電腦程式員不懂歷史就編不好程序嗎?好像沒有什麼因果關係。這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對以往的歷史學科本質定義的一個挑戰。究竟這個學科是幹嗎的?絕大多數人只想過一種幸福的、甚至是平淡的生活,天下興衰,過去王朝的風雲變幻,其實對我們個體的生活沒什麼影響,除非你想當統治者,才要去了解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

學歷史有什麼用呢?我發現,周圍的很多人,親人、朋友、同事之所以不喜歡看那些我認爲很好的歐美經典電影,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看不懂。許多經典電影涉及歷史背景和典故,如果缺少對世界歷史和文化的了解就容易看不懂,看不懂就不喜歡看。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可以說失去了一大人生樂趣。當然,這僅僅是學歷史的淺層作用之一。

事實上,歷史學科的作用需要重新思考,既需要從族群生存發展的角度來考慮,也需要從個體生活需要和自我發展的角度來理解。這樣,我們在教歷史的時候才會放下身段,才能避免以宏大敘事遮蔽個體訴求。沒有對歷史的了解和批判性思考,社會就不能分享如下共同記憶:我們曾經在哪兒,我們應有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歷史上哪些決定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一旦缺乏這種集體記憶,人們就會陷入政治冷漠症,甚至不能理解報紙上發表的新聞和披露的問題,不能聽懂一場演講在說什麼,不能和別人談論有關的公共話題。

歷史學習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夠通過這種學習,內化那些有助於形成公民社會的重要價值觀。其中,貫穿於歷史學習過程始終的批判性思維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

那麼,究竟我們要教給學生什麼?過去的歷史學習,常常是『貝多芬』式的――一背分數就多,不背就沒分。這其實完全扭曲了歷史學習的意義。歷史的確是由一系列事件構成的,但了解這些事件本身不是目的。歷史事件只是一個一個的案例,透過這些案例,我們要分析,要學會如何從案例中得到一個明智的、合乎情理的見解。這個過程,以及最後形成的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才是歷史學習應當追求的目標。若干年後學生即使忘掉了歷史事件的細節,也不會忘掉分析案例的思維方式,這正是學習歷史所要達到的目的。

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

應試教育很大程度上繞開了歷史的真正本質,在知識的皮毛上做文章。比如某些高考題,讓你排列甲午戰爭、中法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這4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排列對了就給分,排列不對就不給分。或者,即使有少數考察歷史學科能力的題目,也只是在規定的前提下假裝自由思考。這有什麼意義呢?這些大多是百度就可以解決的。

我的體會是,歷史教學的價值是百度不能解決的;凡是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因此,我們教師的用力方向應該是電腦沒法代替的方向,而不是跟百度、谷歌、維基百科比賽信息量。

如果我們還把自己學生時代受教育的那種模式複製到現在的教學中,那就等於把歷史教學貶低到了電腦硬碟的程度。那樣的教學無非是把一個儲存著很多信息的硬碟拷貝給學生。那很糟糕,老師根本就沒有競爭力――你競爭不過硬碟嘛。現在主流電腦硬碟有500個G,我相信,人的大腦連5個G的信息都不能同時容納。不過,電腦的CPU無法對自身儲存的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創造新的認識和見解,而人腦可以,這就是人腦最可貴的地方。因此,我們的教學要做功的部分就是人腦處理信息的能力。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呢?學習歷史有助於學生用從過去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深度智慧去理解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爲即將到來的各種事態做好準備。歷史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人類的偉大經歷,揭示了個人和社會爲了適應各種情況所做的調整;展示了很多由於錯誤類推或忽視歷史教訓而導致的沉痛代價。學生從中知道忽視過去可能會使我們成爲過去的囚徒。進而,學生將意識到,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需要對人類事務中的偶然性和不合邏輯性做好準備。最終,使他們在面臨當今難題時,能夠更深刻地意識到選擇的多樣性及其可能的後果,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做出負責任的決策。


來源:中國青年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