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知女評選還有一點微弱的正面意義和價值,那就是提醒我們,名人的形象大多有虛構成分――這是一個最普通的常識,但很多人卻不能領悟到它。
近日,一家娛樂周刊選出當代五大『知女』:新聞知女柴靜、民主知女伊能靜、微博知女姚晨、文藝知女湯唯、財經知女曾子墨,並邀請11位公共知識界男士點評。對於『知女』,雜誌是這樣定義的:『具備獨立知識分子氣質並且影響力與號召力極佳的女性』。 乍一看,『知女』評選似乎是一種褒獎推許,但很多網友卻認為,『知女』評選是『高級黑』。當選的『知女』也沒什麼喜悅的樣子。伊能靜發微博抗議說『別再為他人貼上任何標籤』、『我不是任何標籤』。姚晨引用【千與千尋】的台詞『名字一旦被奪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頗顯無奈。柴靜、湯唯和曾子墨則保持沉默。 在我看來,媒體當然有權評選『知女』,但有權這麼做,並不意味着這麼做就是妥當的,甚至會有濫用自由的嫌疑。有人說,所選的人都是公眾人物,而公眾人物天然就是用來被冒犯的,他們享受了不同常人的名聲,自然也要承受不同常人的非難。這話似是而非。如果是手握公權力的公眾人物,那麼對他進行任何尖銳乃至苛刻的批評,都是無可非議的。但當選『知女』的五位,都不是公職人士,兩位是媒體人,三位是藝人,她們沒有逃避被批評的豁免權,但這並不意味着媒體給她們貼上標籤就是妥當的。 進言之,『知女』評選還可能導致公共知識分子進一步被污名化,從而打擊名人尤其是名女人參與公共批評的積極性,從而部分縮減公共批評的空間。必須承認,當下中國公共知識界確乎存在諸如水準較低、良莠不齊、撩撥民粹等種種問題。但存在問題,並不意味着公共批評者就一無是處,更不能因此就低估乃至否定一切正當的公共批評。『知女』這種標籤,容易讓人誤解為對女性缺乏尊重這種態度,除了增加民眾對公共批評者的輕視和誤會之外,缺乏良性作用。 不過,『知女』評選也反映了人們對造神運動的厭倦乃至厭惡,無論是政治造神,還是商業造神,無論是造男神,還是造女神。被選中的五位『知女』,多少也有被神化的味道。她們享受了太多的讚美,被看作審美與道德的雙重典範。這很危險,因為人們一旦發現白璧並非無瑕,而是有一些不完美的斑點,那麼很多人就只會盯着那些斑點看,而不會再管白璧的其餘部分。女神一旦被打回凡間,她會被十倍百倍地貶低,遠比當初被三倍五倍地謬讚的程度更深。究其原因,還是大眾的偶像情結與反偶像情結。這兩種情結是連體嬰兒,就像愛與恨同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某種意義上,所有偶像都是粉絲們的充氣娃娃。與此同時,那些崇拜偶像的人,又很容易親自捲起袖子去打倒偶像,因為僕人眼裏無英雄,潘孔鈐鞲吒凰АH綣說知女評選還有一點微弱的正面意義和價值,那就是提醒我們,名人的形象大多有虛構成分――這是一個最普通的常識,但很多人卻不能領悟到它。 在任何時候,如果有人想將某種『完美形象』――不論是個人的還是組織的――像釘子一樣釘入我們的腦子裏,我們都必須警惕,必須懷疑,以免喪失理智與判斷力。不過,在很多時候,『完美形象』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用一知半解和一廂情願來塑造的。如果說造神是一種罪孽,那麼最大的罪不應歸於女神自己,甚至也不歸於她莫須有或確乎存在的團隊,而應歸於每一個共同參與塑造女神完美形象的平庸之徒。 □宋石男(時評人)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