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名逐利的時代,路遙的女兒能如此冷靜面對『路遙文學獎』的誘惑,真的十分難得。因為能有一個用父親路遙的名字冠名的文學獎,這既是很體面的一件事兒,同時也是對路遙及其作品的最好紀念。面對這樣的好事兒,路茗茗的拒絕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在文學不景氣、喧囂浮躁的今天,我們恰恰需要這樣的冷靜。
路遙的家人之所以拒絕『路遙文學獎』,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擔心。一是擔心『路遙文學獎『不嚴肅』、『不嚴謹』。二是擔心『路遙文學獎』出現意外狀況影響路遙的聲譽。這種擔心應該說是有道理的。設立『路遙文學獎』當然是好事,啟動儀式也很好搞,可作為新設立的一個文學獎項,『路遙文學獎』如何運作,如何發展,這些問題的確需要三思而後行。在獎金還沒有着落的時候,『路遙文學獎』就大膽宣布首屆獎金100萬,如此情形,不要說路遙的家人擔心,就是我們這些局外人都擔心。 其實向『文學獎』說不的並非只有路遙的家人,同樣冷靜的還有巴金的家人,巴金老先生去世後,上海市作協也曾表示設立『巴金文學獎』,但是巴金的女兒李小林明確表示拒絕。記得當時李小林的理由是,一方面巴老生前為人非常低調,不喜歡如此張揚;另一方面巴金清醒前就表達過,認為國內文學獎項已經太多。 相比於路遙家人因為擔心拒絕『路遙文學獎』,我覺得『國內文學獎項已經有點太多』這條理由其實更有說服力。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馮牧文學獎、冰心文學獎、郭沫若文學獎、老舍文學獎、沈從文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艾青詩歌獎,數數我們國內大大小小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各類文學獎,實在是太多了。儘管獎金數額大小不等,但獎項設置、評委專家、評選程序大同小異。即使像茅盾文學獎這樣比較權威的獎項評選,也曾鬧出過抄襲的醜聞。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設立路遙文學獎的意義其實不大。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路遙和路遙的文學作品是值得紀念的,但我們弘揚路遙文學精神,並不一定非要設立什麼『路遙文學獎』。路遙先生在【平凡的世界】後記里 『希望將自己的心靈與人世間無數的心靈溝通』,我們紀念路遙,最好的方式是走進路遙的作品,走進路遙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走進『路遙文學獎』。◎關東客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