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名為『光盤行動』的活動引起許多網友的支持和追捧。所謂『光盤行動』,意為『吃光盤子裏的東西』,提倡節約,反對浪費。
『全世界飢餓人口超過10億。全球平均每年,因飢餓死亡的人數達1000萬,每6秒鐘就有1名兒童因飢餓而死亡!如果我們每天的食物減少浪費5%,就可救活超過400萬的饑民!』 在『光盤行動』中,網友們援引行政機構、調查機構、媒體等發佈的數據,指出『中國每年要浪費價值2000億元的糧食,而這些糧食可以養活2億人。』有數據指出,中國家庭中平均有10%的糧食被浪費了。而公款吃喝、商務宴請、個人宴請、大學食堂等都是糧食浪費的重點區域。 在一項關於浪費和飢餓的數據對比中,網友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國尚有1億多貧困人口,處於飢餓狀態的有8124.24萬人,佔全國人口的6%。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面對鋪張浪費成風的現實,這一提議引來許多人的贊同。支持者認為,『食物是民之根本,節約是民族美德』,網友們在網上曬出自己吃乾淨的盤子,也成為一種風尚。 當然,也有人認為,『節約是一種美德,提倡節約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解決腐敗和浪費的根源,不在節約問題上,而在如何調整制度建設』,浪費只是現象,不是原因,節約不僅要吃光盤子,還要找到原因。 對此,北京工商大學教授陳及說:『提倡節約、提倡理性消費本身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當前問題的根源是腐敗,與消費觀念關係不大。』 公款吃喝不是浪費是腐敗 北京晨報:『光盤行動』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讚賞跟進,您怎麼看這個行動? 陳及:從避免浪費上講,這樣的提議和行動沒有問題。節約是美德,應該提倡。但從公款吃喝上講,則應該有另外一種判斷,公款吃喝不是浪費的問題,而是腐敗問題,即便是只吃一粒米,也是腐敗,因為這是化公為私的行為,是在揮霍納稅人的財產,甚至可以說是在洗錢――把納稅人的錢洗到自己的胃裏。 北京晨報:許多網友認為,節約可以給我們的社會帶來很多幫助,這種理解是否正確? 陳及:我也看了一些網友的論述,其中一些數據的推算,不能算嚴謹。比如說每年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2億人,中國總共13億人,浪費的怎麼可能養活2億人呢?這些數據大多是抽樣調查的數據加以推算,但是不能用北京、廣州這樣浪費嚴重的大城市去推算所有的地方。而且,有一些網友說的質疑我也認可,節省下來的糧食真的就能到那些沒飯吃的人手裏嗎? 陳及:節約要真正做到幫助窮人 光盤行動中,提及的公款吃喝能否簡單地歸結為浪費?而浪費和腐敗是否有必然的聯繫?提倡節約是否又能改變大吃大喝的現象? 陳及說,『國家嚴禁公款吃喝,其根本是制約腐敗現象。而把腐敗看做是浪費現象,是不合適的。需要更加精準地定義浪費的問題,如果是腐敗,就不是浪費的問題,而是根本不允許,這是全世界通行的規則。而對於個人的消費行為,提倡可以,但只要不違法,則不應該過多地干預。』 同時,『光盤行動』提倡的節約下來的資源,能夠幫助處於貧困飢餓中的人們?這一話題也成為大家議論的重點。陳及說,『節約和幫助窮人,本身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要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需要的是轉移支付的通道,需要的是社會保障的機制。』 光盤行動提倡理性消費 北京晨報:提倡節約的人認為,節約這一傳統美德,在今天正在消解,您怎麼看? 陳及:節約不僅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美德,其實全世界都是如此,不論古今,節約都是被提倡的道德。即便在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還是贊同節約的,各個國家的富人吃飯,也沒見誰就特別鋪張浪費的,只有花別人的錢才不節約。 北京晨報:對於節約和經濟發展的問題,評論者有不同的意見,從經濟學上分析,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陳及:節約和經濟發展,沒有必然的聯繫,經濟增長需要很多的基礎,長期的增長,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投資,如果和節約聯繫在一起看,那麼可以有這樣一個邏輯,把節約下來的財富用來投資,以此增加消費能力,其最終還是要提高消費能力。通過創新、技術的進步來提高生產效率,也會促進經濟的發展,這一方面,則和節約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 北京晨報:有人提出節約可能會引起消費的萎縮,是否如此? 陳及:是不是多浪費,農民收入就高了?這顯然不可能,農民收入和收成、物價、經濟狀況等有關,並不是多浪費了農民收入就高了,也不是節約了收入就少了。所以,我覺得光盤行動,應該提倡和推廣的是一種理性消費的理念,但是想用它來解決腐敗、公款吃喝等問題,還不夠。 浪費源於發展畸形 北京晨報:浪費現象的產生,和物質的豐富有關係,是這樣嗎? 陳及:當前社會浪費現象嚴重,和經濟發展的畸形有關,我們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社會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但是體制上仍舊有缺陷。現在社會上的風氣,其實往往是特定的針對官員的,是公權力的掌握者,利用公權力化公為私的行為,用國家財產、納稅人的錢滿足自己的享受。這種現象和公權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約有關。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時代,只要公權力不受制約,就必然會產生這樣的現象,這是基本的規律。 北京晨報:那麼『光盤行動』可以改變這種現象嗎? 陳及:改變的根源在於制度的建設和完善,通過法律法規去約束公權力的使用。就我們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強調這個問題,三令五申,為什麼還有?因為法律法規的建設還沒有跟上。所以真正的矛頭在公款消費上,各種公款消費的盛宴,把國有資產變成個人的享受和消費,國家現在提倡的反腐倡廉也是針對這一方面,這是基於社會穩定的考慮。現在全世界對於公款消費的張力都非常大,如果不加抑制,可能就會引發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 個人行為不宜干涉 北京晨報:有批評者認為官場的腐敗浪費現象已經蔓延到社會中,比如個人宴請、婚宴等浪費也很嚴重,您怎麼看? 陳及:這兩者很難相關,個人宴請,也未必就浪費,世界上很多富人,他們吃飯請客,也未必就是鋪張浪費的,除了和公權力勾結獲取不義之財的宴請。當前社會上不少富人生活鋪張奢侈,他們之中,不少都是藉助權貴,獲得財富的增長,這種增長是不可思議的,錢是依靠攫取而來,不合理的致富,當然不會節約。 北京晨報:『光盤行動』更多是基於個人消費而言,對於個人來說,提倡節約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陳及:提倡節約當然是很好的事情。但問題不在於個人消費,比如說『打包』的問題,不打包的人,可能是因為衛生的原因,特別是一些宴請中,人員很多,可能覺得有衛生上的隱患,所以不會打包回家。同樣的道理,在國外,用過一遍的油都要倒掉,不倒掉可能就會被投訴,這是否是一種浪費呢?再如快餐店,上午的快餐賣不掉,放到下午就要扔掉,這是否是浪費呢?所以,對於個人行為,可以倡導,但如果不是違反法律法規,不宜多加干涉。 物質轉移靠社會分配和保障 北京晨報:『光盤行動』中,有這樣一組數據,每年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2億人,但也有人認為這種算法不合理,您怎麼看? 陳及:這兩者其實沒有必然的聯繫。網友們這麼說,更多是一種宣傳的方法,有助於人們認識到浪費嚴重性。但嚴格來說,節約下來的東西,和轉移支付之間沒有必然的通道,有人多吃多浪費,和有人沒飯吃是兩回事,即便是不浪費,也沒有通道把這些東西轉移給沒飯吃的人。比如說常有蔬菜爛在地裏,水果爛在樹上,沒人採摘;牛奶倒在溝裏,是因為價格太低,拉到收購站去賣,還不夠運輸的成本,所以乾脆就扔了。但從來沒有聽過把那些東西給吃不起菜喝不起牛奶的人,沒有這樣的通道。 北京晨報:那麼,如何才能有轉移的通道呢? 陳及:這是一個社會分配和保障的問題。世界上已經有很多成熟的辦法和機制,我們只要學習就可以了。比如說增加轉移支付,對窮苦人群進行更多再分配上的傾斜,比如說加大教育的投入,讓他們的後代可以有機會也有能力改變自身的處境,再如,社會的最低生活保障等。 晨報記者 周懷宗 來源:北京晨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