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懷念20年前的春節 談到過年,家住江北區的趙先生顯得有些失落。年近70歲的趙先生有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安家工作,每年只有春節回家。平日裏,他們會打電話問候老兩口,寒暄說『盼着過年好好聚聚』。 但令兩位老人失望的是,每年團年飯,老兩口總有被『應酬』的感覺。趙先生告訴記者,前兩年的春節,他沒和兒子們說上幾句話,『吃飯的時候,老大總是時不時地埋頭看手機、發短訊;老二和媳婦不停地聊自己的事兒―――房子、車子、票子,我們完全插不上嘴。』 趙先生說,過年就那麼幾天,但孩子們總是『不甘心』好好陪他們。每次放下碗筷就急着往外沖,要麼同學聚會,要麼拜訪老朋友。有一次,二兒子才在家呆一天,就和媳婦跑成都玩去了,把他們晾在一邊。 有評論說,有的人不重視『過年』這一文化儀式的價值內核,有點走過場。調查中,45.8%的人感覺這樣的人不少,也有39.5%的人認為這樣的人不多,僅1.7%的人明確表示『沒有這樣的人』。 『對年輕人來說,「過年」就是吃個飯。』家住沙坪垻的退休教師孫女士,非常懷念20年前的春節―――放鞭炮、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孩子們會圍着爺爺奶奶,挨個下跪磕頭領壓歲錢,『現在放鞭炮成了踩氣球,春聯不貼了,也不祭祖,小孩兒拿壓歲錢就只說聲「謝謝」,還去比誰給的多。年夜飯也成了走過場,年輕人只顧悶頭吃、玩手機,吃完就不見了。』 本次民調顯示,35.3%的受訪者承認,如今很多人和家人坐在一起團年,卻很少交流溝通;14.2%的人感覺,『不甘心』多陪父母親人而熱衷於其他應酬的情況普遍。 『在競爭壓力下,很多年輕人沒有心情嚮往傳統了。』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中華全國美學會理事趙士林,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過年回家成走過場』折射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變遷和社會心理變遷。在商業大潮的衝擊下,任何傳統文化的底蘊,包括民俗的文化情味,都受到扭曲、閹割、大打折扣乃至形存實亡。 調查中,83.5%的受訪者呼籲大家,特別是年輕人重視『過年』的重要性和價值內核,儘量回家,避免走過場式過年。(重慶晨報)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