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的心理困境與傳統節俗的復興傳承 蕭放認爲,當代社會處在中國歷史上變化最劇烈、影響最深刻的階段,以歐美爲主導的現代生活方式全面進入中國,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幾乎成爲世人遵循的唯一價值標準,傳統節日與節俗遭到冷落甚至破壞。本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年節,變成浮泛的時間單位,年的神聖地位嚴重動搖,人們對年的感知與意識則越來越淡,『過年沒有意思』、『就是玩樂與睡覺』的觀點正在被認可。 『在缺乏儀式的時代,人們失去對未來的預期與信心,這是目前中國社會遭遇的最現實的心理困境。傳統節日特別是年節,是中華民族價值體系、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集中而濃烈的表達。』 『今天我們特別需要傳統節俗這一特定時間舉行內涵豐富、形式生動的節日儀式,增進民族的文化認同,增強民族情感,激發民族活力,以拯救與整合精神萎靡、高度物化的當代社會。』蕭放說。 他認爲,對年節禮俗進行恢復和重建,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重視傳統人倫禮俗的重建,強化它在凝聚家庭與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年夜飯必須在家裡吃;重視祭祀禮俗的重建,通過祖先、天地的祭祀,強化人與亡故的祖先、人與自然的禮敬;凸顯迎春禮俗,滿足人們祈福迎祥的心理需求。 在復興傳統節俗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禮儀內涵,又要重視行爲。既要注意新風俗又要保持既有的節俗傳統,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復興與傳承年節禮俗傳統。而且,在家庭縮小、人們社會交往擴大的新時代環境,年節禮俗的重心應該有所調整,將家庭與社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張中江)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