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之義,聯繫過去與現在,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產生極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助於中華文明之穩定、承繼與發展,也有利於『重德求善』民族精神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唐君毅先生曾專門撰文【說中國人文中之報恩精神】,文中說:『報恩之道,則又不必只是我之還報於對我有恩者,而恆是我之轉施恩德於此外此後人之「轉恩」,如以教養子女報父母對我之恩,以教學生報師恩。此即足以成就人之先後代之生活之相續,以及文化歷史之相續,亦即人生一切繼往開來、承先啟後之事業之本。若無此報恩精神貫注,則人之先後代之生活,只有互相隔載,而無相續,一切繼往開來、承先啟後之事業,皆不能真實成就』。又說:『凡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之事,皆是報恩』。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和世界友人,以人為本,倍加珍惜、關愛生命,對災區伸出無私博愛的救援之手,施恩於災區人民,大愛無疆。災區人民視為再生父母,感恩報恩,團結抗震,真情回報,如浴火鳳凰再生,創下人間奇蹟。這是愛的力量,而『愛是感恩的集合』。這也充分說明,始於『孝道』的感恩報恩精神,是中華民族及其文化雖遭天災人禍而仍能延續不滅、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 三、『孝道』與求『久』思想 國外有學者說,中國人以孝行天下,長期奉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7],重多子多孫,因此歷代雖迭遭天災人禍,但是生殖繁多,人口旋即恢復,民族文化遂不斷滅。此說,講了歷史事實和中華文化不斷滅之直接原因在於『孝道』,有一定道理,但尚未深入講到中國學術思想中原有的種種自覺的人生觀念,以使中華文化生命長久的求『久』之思想。 求『久』的思想,在中國極早的年代中已經提出,在周代的延續其宗祀求『江山』穩固長久中得以彰顯,而『久』之哲學觀念的正式提出,則在經典之【易經】、【中庸】中,所謂『可大可久』及『悠久成物』之觀念。【老子】中,尤重『天長地久』之觀念。由唐君毅先生執筆、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先生署名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指出:『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歷史久而又自覺其久,並原於中國人之自覺的求其久,而後久的文化』,『中國整個民族文化之所以能久,則由於中國人之各種求久的思想。這些思想,由古代的史官之記載與訓誡,後來歷史家所敘述的歷代成敗興亡之故及哲學家指出久與不久之原理,而散佈至中國之全民族,其內容是非常複雜豐富的』。 敬祖行孝,為存宗祀而生子孫,求生命之傳承不絕;為承續祖宗遺志而立身行道,求文化之保存與延續,皆是重視生命的價值,求民族文化長久的求『久』思想。這既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生命能綿延長久而不墜的真諦所在,也是敬祖行孝顯示的中華民族『上通千古,下通萬世』的心量和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精神理想。 四、『孝道』與『重史』意識 『孝道』,倡行『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8]。由此『追孝於前』的意識,必然滋生出尊重祖宗之訓、尊重傳統學術文化之歷史意識,即重傳統、重歷史之『重史』意識。 孔子『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9]之說,今人多不以為然,若連着孔子『信而好古』和『追跡三代』之說來看,孔子此說在強調承繼父母祖宗的生命精神和孝道維繫傳統的特殊含義。不輕易改變前輩的立身做人行事之規就是『孝』,揭示孝之精神在於強化歷史的線性延續。孔子『好古』而走向『重史』,而求知於歷史。孔子『追跡三代』,乃為保衛華夏文化之傳統,續亡繼絕,上承夏商周之文化,承前啟後,功德無量。 尊重祖宗之訓,當然即是尊重歷史的『古訓』,是『重史』意識之表徵,也是把歷史視作現實的借鏡,以史為鑑,使上下、前後、古今相通,文脈相連,歷史傳統文化固不斷裂。同時此種意識,亦為民族凝聚之力量,使後輩更易了解和接受前輩之文化精神,消除『代溝』,進而促進民族融合。 『重史』,『古之帝王皆設史官』,故昔日中國史官特別發達。歷代史官多歷史意識強,重史實,重歷史文化之傳承,重保存有價值之文化,以史為鑑,資政育人,勇於秉筆直書,太史公司馬遷即為典範,千古流芳。此亦為保存和延續中華文化,促進民族凝聚出了大力,功不可沒。 由『孝道』推演出來的尊重歷史文化傳統『重史』之意識,是中國傳統意識的基本特徵之一,中華文化因此而有別於西方文化。敬祖、尊天,尚人文、重史乘,構成中華文化精神之主動脈。2009年是大儒先哲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百年冥壽之期,海內外對唐、牟二先生的各種憑弔、紀念活動,特別是香港中文大學為唐先生塑立銅像、召開紀念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和舉辦紀念展等,即是此精神之表現,值得倡行。『振興中華』是今日中國人共同的心聲,我們尤應發揚由孝而衍生之尊師尚賢興教的傳統文化精神,團結一心,繼往開來。 孝是『對一切人盡責任之開始點,一切仁心流行之泉源與根本』。孔子曰:『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歷代講『百行孝為先』,中國漢代就講『以孝治天下』。當今社會,孝道仍具普世價值。尊重歷史文化傳統,把倡行已久的『孝道』,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再實踐,正本清源,與時進退,『有益於人道人心』,關係家庭的和睦與幸福、民族的統一與興衰、國家的穩定與發展、社會的進步與和諧,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從我做起』,努力『立身行道』,讓中華民族『孝道』這一優良文化傳統美德發揚光大,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作者:駱為榮) 注釋: [1]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 【禮記・郊特牲】。 [3] 【荀子・禮論】。 [4][7] 【孟子・離婁上】。 [5][9] 【論語・學而】。 [6] 【孝經】。 [8] 【禮記・坊記】。 參考文獻: [1]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前世界補編(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 陳德述:【儒學文化新論】,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年10月第1版。 [3] 馮天瑜:【中國人文傳統論略】,載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人文論叢】(1998年卷)。 來源:中國民俗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