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自古以来被视为“国之重器”,是可以同西方油画、雕塑相提并论的中国国粹。然而,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一条关于“只有1949年前出土、并且有明确著录的文物才允许流通”的规定,使得不少年代久远的青铜精品,被挡在了合法流通领域之外,以致在当下艺术品市场上罕见青铜器的身姿。而其市场价位同动辄上亿计的古代书画、瓷器相比,更显低调。青铜器的收藏,究竟是艺术品市场最后的、唯一的“大漏”,还是一个危机重重的雷区?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现状:海外市场交易暗流汹涌 尽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但实际上青铜器的交易从未真正停止过。因为国内和国外在管控松紧程度上存在“落差”,使得相当一部分青铜器交易由国内转向国外,从公开转入私下。 相对于国内市场对青铜器的严格管辖,海外市场的拍卖政策显然要松动很多。“清朝末年至民国,因为社会动荡,有很多传世的青铜器流散海外;改革开放至今,一些出土的青铜器也被走私出去了。总体数量惊人,其中一些还是质量非常好的、连国内博物馆都没有的精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华告诉记者。“在海外,如果是1949年以前流通出去的青铜器,当然照拍不误;如果是1949年之后走私出去的,除非我们能拿出非常确凿的证据证明是出土文物,或者是被盗的,否则拍卖行也可以进行拍卖,我们也无法行使追索权。” 孙华告诉记者,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青铜器藏家是一位美国人,“他收的青铜器,数量和质量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几年前,他曾想将自己的收藏出一本图录,但后来发生了希腊向英国追索流失文物的事件,这个计划就搁置了。” 上海知名收藏家冯毅也向记者透露,去年台湾大名鼎鼎的收藏家曹兴诚把收藏的青铜器拿出来展示,“件件是精品,但没有一件是民国之前出土的。他现在也出版了相关著录,再过一百年之后,曹兴诚的收藏不就变成‘流传有序’了吗?” 近十年,冯毅经常去欧美、日本及港澳台地区,搜寻早年流失的青铜宝贝。他告诉记者,青铜器在海外的私下交易暗潮汹涌。香港中环古董街荷里活道有一家专营青铜器的“日本陈”,老板手里有许多早年间流散海外的青铜器精品。“日本陈”告诉冯毅,目前全世界真正懂得这些精品青铜器的只有三个人,台湾的曹兴诚,比利时的“吉赛尔”,英国的“埃斯・肯纳奇”。而中国内地除了保利艺术博物馆之外,够实力、又懂得青铜器精品的私人藏家一个都没有。“我现在担心的是,如果中国收藏家失去了眼前的好机会,将来可能用十亿、百亿的代价都难以买回这些国宝级的青铜艺术品。”冯毅说。 尽管有政策的障碍,但冯毅并不认为国内藏家在青铜器领域毫无可为。“要说障碍,其实哪个年代都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要说买卖青铜器,就是买卖钱币、书画、明清官窑都属于倒卖文物,但就有像马未都这样的人敢去买。” 冯毅坚信流落民间的青铜器早晚会获得合法身份,和他有相同信念的人并不在少数。“这几年,中国嘉德、北京保利都在拍青铜器。在海外青铜器交易市场上,我经常会碰到上海一家大拍卖行的老板,他从几年前就开始悄悄买进青铜器了。他跟我说,青铜器市场早晚要开放,如果现在不买,将来青铜器的拍卖政策真的放开,可能连货源都没有了。青铜器的数量和古书画、陶瓷是不能比的,买少见少。” 来源:广州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