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只靠"圈護"行不通 春節或能"盤活"民間藝術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2-15 20:43| 發布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643| 評論: 0|來自: 人民日報

摘要: 近年來,幾乎每年春節前後,有關民俗、民間文藝的話題都會進入人們的視野。不管是真熱還是假熱,節慶帶動了這一系列問題的討論。 僅以民間藝術爲例。民間藝術靠『圈護』行不通,已經成爲業內外共識。如果僅僅是劃 ...

近年來,幾乎每年春節前後,有關民俗、民間文藝的話題都會進入人們的視野。不管是真熱還是假熱,節慶帶動了這一系列問題的討論。

僅以民間藝術爲例。民間藝術靠『圈護』行不通,已經成爲業內外共識。如果僅僅是劃出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停留在國家倡導保護、學者研究保護方法、民間組織小規模實踐的基礎上,民間藝術想煥發生機十分困難。民間藝術若還想『活』下去,對它的保護也應該『活』起來。而節慶,尤其是像農曆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慶,或許能夠成爲『盤活』民間藝術的一次契機。

首先,節慶激活了民間藝術的實用功能。民間藝術在研究視野里自然有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但是它應運而生甚至是蓬勃發展的重要動力卻源於其實用價值。傳統民間藝術大多發源于田間地頭的民間生活,反映當時當地的生活情趣,既有自娛自樂、滿足消閒的功能,也有祈福驅邪、懲惡揚善的意義,可以說,它是和人民群眾尤其是鄉土社會的日常生存、精神認知、社會實踐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應該是物質載體、思想觀念內涵、實用功能的統一。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的民間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都與今天的大眾審美發生了偏差,藝術與生活、藝術與觀眾的聯繫性、統一性不再穩固,甚至越來越渙散,這是民間藝術重煥光彩遇到的最大障礙。

而傳統節慶區別於平常日子的是,它的根深扎在傳統里,它和中國人的倫理情感有著隱秘的聯繫,是最讓人懷舊、重拾傳統的時候,無論是社會氛圍還是群眾心理都有利於民間藝術的創作與欣賞。節慶是孕育民間藝術的重要的土壤之一,民間藝術誕生之初所呈現的實用功能,諸如祈福驅邪等,也是人們賦予節慶文化的功能之一。正是因爲節慶激活了這些功能,民間藝術的『目的性』得到強化,創作才有需求,接受才有需求,良性循環才有基礎。

其次,節慶做活了民間藝術的商業市場。民間藝術的商品化現在已經成爲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節慶刺激消費,無疑也爲民間藝術商業傳播、做大做強市場創造了條件。當然,這裡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市場態的民間藝術若想避免和原生態的民間藝術構成對立,必須把握好尺度和方向,有意識地對民間藝術進行恰當的改良,而不應只是簡單地批量炮製。二是節慶期間的民間藝術市場在節慶後常態化,這涉及到民間藝術設計生產、品牌維護、市場推廣整個鏈條的延伸與開拓。節慶只是起點,不該成爲終點。

再次,節慶成爲考察民間藝術的一個視角和窗口。節慶是『民間』的一個典型場景,集中反映了民間的變與不變,是民間藝術生態的聚焦台也是檢驗場。藉由節慶,在激活民間藝術舊有傳統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有哪些集中湧現的新現象在豐富著『民間藝術』的內涵。比如,現在節慶氣氛的製造者很大一部分來自網絡,網民作爲當下民間的重要主體,有哪些新的民間藝術訴求?網絡賀卡、祝福簡訊,該不該稱爲新的民間藝術?新的時代,呼喚和孕育著新的民間藝術。若能在創作上緊扣這個時代和這個時代的審美取向,民間藝術理應成爲當下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民間藝術的繁榮,不能依賴別人的『理解』、『憐憫』,而必須依靠自身的實力,依靠自身強烈的感召力。觀眾是否『應答』,需要契機,需要氛圍,需要合適的土壤。傳統節慶在新的時代能否成爲孕育民間藝術的土壤,值得我們探討。


來源:人民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