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招商應設文化門檻 『這幾年,北京的廟會管理水平還是有提高的,比如龍潭廟會、地壇廟會,至少上廁所不再是難題了。』趙書說,『但是問題也有很多,讓廟會有年味兒,主辦方除了要賣攤位,更要有文化創新。一些跟皇帝搭不上邊兒的廟會,把「皇帝」請去演出,就更不妥當了。』 北京民俗博物館負責人關昕認為,廟會是公共活動,趨同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每家廟會最精髓的東西應該是不同的。東嶽廟廟會主打傳統文化,所有文化活動都是跟祈福和民俗有關,舞獅子和皮影戲成為最受歡迎的兩個項目。 『更重要的是一種氛圍的營造。以前物質水平不如現在,大伙兒每天準備着,憋足了勁兒過年。現在天天忙,恨不得等到除夕白天才能衝到超市裏去買點年貨,自然年味兒就打折扣了。』市民范女士說,『20年前的廟會上幾乎沒有賣烤串兒的,要是趕上有賣的,來上一串兒,那是過「時髦年」。現在,到處都是賣的了,自然也就沒人稀罕了。』 趙書說:『廟會應當有一定的參與度,不是簡單的你來做我來買。組織方還是應當開發新的文化產品,挖掘文化的內涵。每一年都是新的生肖,完全可以圍繞着這個特色來開發不同的產品,吸引更多人走進廟會,體會濃郁的過年氣氛。』 連結 廟會起源於遠古時期的宗廟社郊制度――祭祀。【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祭祀和戰爭一樣,都是國家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過程中,人們聚集在一起,集體開展一些活動,如進獻供品、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這種為祭祀神靈而產生的集會可以看作是後世民間廟會的雛形。 廟會起源於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久而久之,『廟會』演變成了如今人們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劉冕)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