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进门儿,就听到吆喝声,闻到阵阵烤串香。再往里走,准能碰上个把“皇帝”,身边或簇拥着盛装“宫女”,或跟着“群臣”……今年春节,各家庙会上演的戏码仿佛按照同一个本子排演,游客大呼年味寡淡。民俗专家赵书坦言,庙会要有年味儿,组织方更应在文化味儿上下功夫,提高摊位的文化门槛。 一天之内三处见“皇上” 天坛皇帝、地坛皇帝……一天之内,至少3处庙会的表演涉及皇帝题材。天坛,头戴黑貂红缨朝冠的“皇帝”仪态雍容地缓缓前行;圆明园冰面上,干脆上演了一场《甄执》,“皇上”会配合游客合影;地坛,“皇帝”身边,文武百官、侍卫仪仗浩浩荡荡。 然而,这些“皇帝”戏码一水儿都是穿越题材。祭天、祭地确实是皇帝的工作之一,但是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祭地则是在每年夏至举行。 烤串儿扎堆儿庙会 “龙潭庙会,头天肉串还20元一串呢,第二天就10元4串了,这价格也太离谱了。”80后的李薇,春节期间先后逛了龙潭庙会、地坛庙会和圆明园庙会,她总结说,“庙会上就是各种串儿‘开会’,糖葫芦串、羊肉串和不知道什么肉的串儿,一点北京特色没有,特失望。” 市民侯女士吐槽她逛龙潭庙会的经历,“东门口的肉串25元一串,走几步15元一串,再往里走则成了10元一串,花10元买了一串,愣没吃出是什么肉做的。” 一位网友在微博里写道:庙会的摊位费最高20万,均被小吃,玩具等低端娱乐项目占据。平日里三五块钱一个的羊肉串,四块钱的臭豆腐,四五块钱的麻花等都要卖到三倍以上的价格。庙会,已经找不到民俗、习俗、文化和传承,都成了烤串大会。 来源:北京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