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評論:"年"是一份態度,傳承精神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2-16 22:49| 發布者: 夏知| 查看: 1715| 評論: 0|來自: 南方日報

摘要: 魯迅先生在【祝福】一開頭就說,『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從古至今,年,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就是吉祥、喜慶、團圓的代名詞,且不論天氣陰晴,無關榮華貧富,其 ...
魯迅先生在【祝福】一開頭就說,『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從古至今,年,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就是吉祥、喜慶、團圓的代名詞,且不論天氣陰晴,無關榮華貧富,其重要地位不可代替。 


    從元旦開始,兒子就在盼新年。數著日子,春節就到跟前了。孩子問我,『農曆和陽曆怎麼有兩個新年?』我也解釋不清,只好跟他說,只有農曆過的年才是名正言順的『年』。兒子生在最熱的伏天,等迎來第一個春節的時候,已經算虛歲有二了。眼下這匹『小馬』正當幼學之年,言語之間也有了一些見地,但凡不明就裡的事便會追問到底。看著從前許多想當然的說法已經不足以糊弄他,我開始學習嚴謹,認真幫他解著生活中的每一道題。


    生活是一種態度,『年』亦然,誰也不敢怠慢。自打臘月起,人們就開始忙活,備年貨,舂年糕,貼春聯,放爆竹,灑掃除塵,辭舊迎新。在孩子心裡,『年』映在大人們歡騰的張羅里,該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即使在成年之後的我看來,『年』這個字眼依然神聖,像是一段生命的符號,飽含韻味,傳承精神,讓人意猶未盡。


    年年歲歲,許多風俗在老祖宗手裡傳下來,晚輩們照著延續至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隨著眼界的開闊,思想的開放,過年的方式也時有推陳出新。而小的時候,卻有許多避諱和禁忌。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言語上的約束,『死』字最爲忌諱,可越是不能說的,我們卻越變本加厲,一口一個『今天我快活死了』,『不喝(活)了、撐死了』,『這道菜好吃得要命……』沒遮沒攔,常常惹得父母怒不可遏。


    不論討口彩還是說吉利話,都是對日子寄予的美好心願,與吉凶禍福無關。現在是新社會了,人們不再信奉『神靈』之類的事情,孩子生活境況寬鬆得多,性情也自在。爺爺奶奶疼孫子隔代親,訓斥發火沒見過。就是犯了規矩,以小欺老,也只見二老笑彎了魚尾紋,不會與他計較。見此情景,只納悶這還是小時候令我們惶恐不安的爹媽嗎?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期盼,孩子們純真無邪,心裡只盼著好吃的、好玩的開心事;青年人情竇初開,什麼都是緊跟時尚,期望自然也色彩繽紛;等到中年以後,冷暖嘗遍,方知人生如夢,繁華猶如過眼雲煙,有些東西不是想要就會有,有些擁有了也不一定能長久;待到暮年老矣,耳順清明,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詩曰,『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生種種應約而來,『年』披著紅裝,揣著敬畏,是來告訴我們,新年新希望。不管未來要經歷多少等待,收穫多少果實,穿越多少艱難,我們都要徜徉在天地之間,留一聲祝福,照亮下一程路。


    潘姝苗
來源:南方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