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上有股急躁、焦慮情緒。反映在教育中,反映在學術界,就是急於發文章、急於拿學位、急於出著作、急於評職稱、急於拿獎項,甚至假實驗報告、假學位論文、假畢業證書也紛紛出籠……這些現象恰恰說明了學風問題的嚴重。 做學問,要腳踏實地,不務虛名,不慕官位。科學是求真求實的學問,要在科學研究上取得哪怕一點點成績,都要下很大工夫。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就應立志在學術研究上取得成績,腳踏實地工作,不爲窗外的榮華富貴所誘惑。在這方面,范文瀾先生和羅爾綱先生可稱得上是我們的榜樣。上世紀50年代,范文瀾先生告誡新來的年輕人,要埋頭學問,不要想當官,要想當官就不要到社科院近代史所。近代史所不過一百來人,所長只相當於部隊的連長,要當官何必來當連長呢。這是玩笑話,寓意卻很深刻。羅爾綱先生也是這樣。他在南京一手創辦了南京太平天國博物館。當南京市正式任命他爲館長時,他堅持不就,寧願到近代史所做一名普通的研究員。但對於學術研究,他始終追求,終身不悔。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造就了一代大學問家。 范文瀾先生在近代史所提倡的是,做學問要有坐冷板凳、『吃冷豬頭肉』的精神。坐冷板凳、『吃冷豬頭肉』是一種借喻,借喻古時廟堂上的祭祀活動。古人學問成就高了,可以入先賢廟,接受後人的供奉,也只能『吃冷豬頭肉』。這裡指的是身前不圖名,圖的是身後名。學術研究,就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準備,有守住清貧的心理準備,在坐冷板凳中追求真知,並以此爲樂、以此爲榮。 做學問,『要大處著眼,小處下手』,由博入專,不可急功近利。羅爾綱先生在回覆一位研究中國文化史的青年的信中,強調『做學問「要大處著眼,小處下手」。能大處著眼,爲學方不致流於煩瑣,而有裨益於世。能小處下手,方不致流於空談。所以千萬不要求速效,要花三四十年讀書、積累史料和增進知識的功夫,然後以三四十年做研究的功夫,斷斷乎必會有大成就的。』這些話,今天看來還是非常切中時弊的。在爲學之道上,切不可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短期效應。時間飛逝、時代變化,讀了四十年書以後再來寫作,在今天已經難以做到。但羅先生認真讀書、認真寫作的精神是我們需要堅持的。 科學研究是創造性的勞動,科學家必須是誠實的人,容不得半點造假的行爲。抄襲、剽竊,是懶漢,是懦夫。想在學術上求得進步,就要遠離抄襲,杜絕剽竊。我們要對學術成果的發布抱著敬畏的心情,抱著謹慎的態度,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精神。(張海鵬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