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了電影【匿名者】,講的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其實並不是他本人所寫,真正的作者是當時一位權貴牛津伯爵,礙於身份他不能公開發表並上演自己的劇作,只能轉託他人,這才讓一個叫威廉・莎士比亞的小混混撿了大便宜。
有關莎士比亞的真偽之爭從來沒有平息,因爲他出身寒微,不曾接受過高等教育,且至今也無一部手稿留存於世,所以一批文學、史學家廣爲考據,力圖證明莎士比亞根本沒有能力寫出這些傳世巨著,背後必定另有捉刀人,本片選取的就是其中一種假說。電影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無法爲爭論的任何一方增添什麼砝碼,重點是它帶給我們的啟示:這樣的爭論重要嗎?無論誰是真正的作者,幾百年過去,都早已化爲一把枯骨,後人的盛譽、質疑對他們來說全無價值。 沒有人可以不朽,不朽的是他的思想和文字。這些署名莎士比亞的劇作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英語戲劇和詩歌創作的最高水平,使伊莉莎白時代的社會、人文面貌流傳千古,也鮮活地保留下作者的思辨、幽默和睿智。作爲後世的讀者,我們擁有了這些便已足夠。誠如錢鍾書所說:『你嘗了一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何必非要去看下蛋的老母雞呢?』對於真正的文學家或藝術家來說,一己之名利也絕非他的追求,能夠通過作品記錄下自己的個性和情感,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讓千千萬萬的人品味、分享、有所獲益,創作本身就已成爲他最大的滿足和樂趣。 在電影中,牛津伯爵是這樣說的:『那些聲音,我平息不了它們,是它們找上我。閨中女孩兒甜蜜的期盼、大臣勃發的野心、謀殺者的詭計、受害者的懇求……只有我在羊皮紙上寫下這一切,關於他們的字句、他們的聲音時,我的內心才能安靜。如果我沒有寫下那些聲音,我將發瘋。』因此,他在辭世時才能安詳無憾,即便他的劇作上署的是別人的名字。 之所以有如此感慨,是因爲聯想到近年來方興未艾的選秀節目。這些節目突出表現的是誇張的表演,是造作的聲音,是煽情的淚水,是狂熱的躁動,總之我們看到的只有人聲喧囂,沒有藝術,更沒有靈魂。以現在正受熱捧的【我是歌手】爲例,大半篇幅被用於歌手們後台的準備、心情的表白、互相之間的寒暄探問,觀眾們關心的也是今天會有誰來、誰能奪冠、誰會被淘汰、還有沒有表情帝流淚姐,而不是能不能聽到一首足夠優秀的歌。 僅就中國電視界和廣大觀眾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電視台把國外某個熱門節目拿來稍加改頭換面,就能賺得盆滿缽滿,還顯得屏幕上熱火朝天百花齊放。但是,這又是最壞的時代,沒有創意沒有誠意的同質化讓人們無從選擇,離開婆婆媽媽的肥皂劇,在所謂音樂、鑒寶等藝術類節目中看到的仍然還是鉤心斗角絮絮叨叨,甚至連本該獨立冷靜的電視新聞記者都被裹挾著踏進了紛紛擾擾的娛樂圈。 或者,也無所謂好壞吧,這只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沒幾個人能靜下心去進行深刻的思考,去品味藝術的雋永,大家感興趣的只是表面的虛華和熱鬧。在這樣的群體趣味引導下,整天大喊『音樂就是我的生命』之類口號的樂者們也坐不住了,無論已經成名的還是正在追夢的,全都爭著搶著擠向前台,沒有誰甘心只做一個匿名者。 如果真的把音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那麼所追求的就應該是留下一首傳唱不衰的經典,而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人名,因爲藝術作品永遠要比人的生命更持久更恆遠。想想那些曾感動過我們的旋律吧,【愛在深秋】、【再回首】、【一場遊戲一場夢】、【十年】……很少有人知道歌曲的作者是誰,他們被完全遮蔽在演唱者的光環之下。以當下的價值觀來看,他們當然算不上功成名就,可是我認爲――他們,才是真正成功的藝術家。文/本報記者 崔巍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