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考2010】的英文片名叫『上大學的另一條路』(another way to university)。如果說全國浩浩蕩蕩的藝考生,大多是為了以較低的分數進入大學,那麼,瞄準中戲、北影表演專業的藝考生們,則揮不去一個明星夢。 2月17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初試正式開始。9700多人爭奪50個錄取名額,考錄比高達194比1。每年這時候,考場上的年輕面孔都會被記者抓拍到。他們都精心打扮過,看起來認真又緊張,厚粉底下稚氣未脫。 近二十年國產影視的飛速發展、各大地方電視台的崛起,繁榮了一個市場,造就了一批明星。中戲、北影『明星班』的示範效應,讓成名的渠道直接指向了這兩所高校。要當明星,考上中戲、北影成為關鍵的一環。似乎只要進去了,手裏就攥住了一張王牌。 2010年,中戲96明星班畢業十周年時,【南方人物周刊】的記者劉子超、易立競采寫了一篇引發廣泛關注的報道【畢業十年――章子怡和她的同學們】。那時,章子怡的國際演藝事業如日中天,同班的劉燁、秦海璐、梅婷等也已是影帝、影后級人物。文章以章子怡遭遇『潑墨門』開篇,引用諾曼・梅勒語『每個偉大的女演員都是一段流年,因為她們是被造就出來的,並且很多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進而開始檢視巨大光環下,同班的十六個學生的不同命運。曾經的班長吳國華遠離了影視圈、在南京某高校做老師,但仍時不時受到演員夢的拉扯,惶惑着要不要進京搏一把;畢業大戲時大放光彩的黨昊,撲騰在小演員的邊緣生活與一夜成名的念想之間,不得其所。不論他們成名與否,一旦踏入這個行當,就如同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欲望噴薄而出,收也收不住,揮也揮不開。世界是佈景,他們是永恆的演員。 雖然現實殘酷、冷暖自知,但人在遙望夢想時,總以金字塔最頂端的案例為參照。章子怡仍是中戲的神話,哪怕知道成功不可複製,但仍有無數年輕人前仆後繼。 但今時不同昔日。 時代變了,變在產業。中戲96級、北影96級的明星班,是明星制尚未成熟時,國產影視飛速發展下的特殊產物。如今湧進影視業的錢越來越多,期望的回報各有差異。導演、製片人、金主,都有話說。演員是食物鏈的最底層,只能服從生存規則,無話事權。 時代變了,成名渠道不再單一。章子怡們仍是當紅的一線、二線,佔據着一類的影視資源,而各類選秀節目和網絡運作出來的新人們,則分薄着剩餘的成名額度。考上中戲、北影的表演系,不再是成名的關鍵。備考兩年,過五關斬六將進了中戲讀四年,遠遠不如吳莫愁在選秀上『破壞性』地唱一曲來得有爆炸度有娛樂性。一切速成,一切速朽,大眾在明星身上尋找刺激,娛樂業也投其所好變本加厲。 太多外形出眾、演技精湛的演員默默無聞,各種明規則、潛規則你玩不轉就靠邊站。娛樂業是造夢機器,也是冷酷的陷阱。每年一茬茬的新苗從各大院校出來,呼喊着『我要成名』。在進入市場的絞肉機前,問一句,你,準備好了嗎?(米亞)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