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 李勁遙 建既展示才華又能獲益的平台 在2012年廣東美術大展上,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藝術家的表現大大超乎了我們的期待,而他們之前完全沒有出現在官方的視野,如果不是因爲有了這個展現的平台,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脫穎而出。現在湧現出那麼多『青年藝展』,本身是件好事情,但它們可能還有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廣東青年美術大展,我認爲比較遺憾的地方就是,那麼多青年藝術家,花費了很多心智和時間來參與,水平也非常高,但得獎之後卻沒有一些後續的、配套的扶持計劃。而前段時間在廣州舉辦的另一場以青年藝術爲主題的『大藝博』,則和市場結合得非常緊密,但又因爲評委會的把控和專業度有所欠缺而被人詬病。這可能是此類活動在將來需要完善的地方。 總體而言,我認爲作爲社會或者官方的藝術團體,我們的態度不應該是消極的。不能說現存的『青年藝展』有一些問題,就把它們一棍子打死。我們應該進行一些更有價值的討論,比如有沒有辦法以一種更好的方式,既能搭建一個學術價值很高的展示平台,讓追求自己藝術夢想的有才華的年輕人可以脫穎而出,同時能切切實實地給予他們經濟上的扶持,讓他們很好地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並且從自己的才華中獲益? 而市場本身並不是可怕的東西,我們無須妖魔化市場。無論在任何時代,象牙塔里都培養不出藝術家。和市場、社會大環境的角力,在任何年代都有。年輕的藝術家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們從來都是在不斷選擇、不斷抵抗誘惑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術品格的。我不認爲多搞幾個展覽、商業化的促銷,就會影響到一個有智慧的、有學術定力的藝術家的堅持。 藝術評論人、獨立策展人 鮑棟: 早賣10年畫, 也許失去的是10年後的市場 就我所了解的情況,這些『青年藝展』大都是盈利性質的,說白了就是商業活動。 從傳統的成功學來看,這些展覽給了青年藝術家受關注的機會,也使他們獲得了物質的回報,是好事。但以市場爲導向的展覽的出發點,一定是商業上的訴求――就是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從青年藝術家身上掙到錢。而一個藝術家的成長曲線通常是一個拋物線,達到最高點的時間越晚,就越高,走的也就越遠,如果達到高點的時間過早,反而容易隕落。在成熟的藝術品市場當中,畫家和市場中間,有一個以畫廊爲主的一級市場作爲溝通的橋梁。作爲青年藝術家,從被代理到真正地『畫出來』,這個過程起碼要五年左右的時間。但現在很多年輕人等不及,無論是榮譽還是物質回報,他們都希望來得越早越好。一窩蜂的『青年藝展』可以滿足他們這個願望。比如CYAP,直接和拍賣行合作。這種模式即便做得很成功――比如5年之後真的獲得了很高的回報,也是對目前中國亟需好好完善的一級市場的破壞,因爲它在強化拍賣行的權力。在拍賣行的眼裡,藝術不是藝術,只是一種商品。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現在的『青年藝展』有點像淘寶的『雙11』,把長期的銷量集中在一天實現。看上去熱熱鬧鬧,但藝術市場本身並沒有變大,只是通過大型活動一下子消費掉了。年輕藝術家,你早賣了10年畫,可能就意味著你失去了10年以後的市場。 我不贊成年輕藝術家去參與這樣的『選秀』活動,還因爲從根本上我認爲這種『選秀』方式無法選出真正好的藝術。一個年輕藝術家的價值,是要看他是否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有價值的藝術語言。現在各類『青年藝展』,恰恰把推進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實踐這件事情放在了非常次要的位置上。比如『未來展』,從它的名字『亞現象』不難看出,它對青年藝術家採取了一種俯視的姿態。這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的背後,是對年輕藝術家真實而多元狀態的無視。未來展的藝術家推薦表上有6個名額,可以推薦6個藝術家,每個藝術家在一行裡面說清楚,但一個藝術家怎麼可能用一句話就說清楚?如果你連參展藝術家的基本情況都不了解,即便你籠絡了幾十上百的藝術家來參展,也只不過是表面熱鬧,沒有任何學術上的價值。 事實上,年輕的藝術家並不需要什麼發現、推介與扶持,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平等的目光。我建議年輕藝術家,還是少參加這種一窩蜂的『選秀』活動,也不要將太多的精力放在迎合市場上。雖然從長遠來看,市場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合一的。但是,藝術價值是前提,是市場價值的保證。而從藝術價值來說,獨特性比什麼都重要。 來源:廣州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