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星馳導演的【西遊・降魔篇】正在上演,觀眾看後有人笑了,有人哭了,也有人認為沒有拍出星爺的水平……經典被改編成影視本來就惹爭議,何況是【西遊記】這樣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改編是成功或失敗?經典的改編傳遞出什麼樣的意味?解讀【西遊記】屢屢被改編成影視的歷程,也許可以略略探知其中的玄奧。 古典篇 聖魔糾纏中的自由書寫 周星馳曾說過,他對『西遊』題材的情有獨鍾,是因為『孫悟空給我自由奔放的創作快感』。我寧願相信,這是星爺的一句大實話。在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唯有【西遊記】帶上了自由的精神印跡。石猴就是自由的化身,它孕育於靈石,無父無母,代表着一種天然的新生秩序。但在吳承恩筆下,這種秩序不是自足的,它要麼入魔,要麼成聖。孫悟空就是在魔與聖的兩種身份糾纏中完成對自由的追求。這種書寫,代表了吳承恩時代對自由的最高理解,同時也是一種局限。但不管如何,那個敢於抗議天庭權威的孫悟空,已成為中國本土的自由精神的源頭之一。而那個耽於享樂的豬八戒,則讓這部志怪小說有了那麼一點點『人味』。 大話篇 新啟蒙時代的精神顛覆 由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發軔的自由意識,在當代的經典再生產中一度被創造性發揮,從而創造了另外一個經典,那就是由周星馳製作並主演的【大話西遊】。1994年末1995年初的春天,【大話西遊】先後在香港和大陸公映,但市場反應平平。1996年之後,這部電影出現了命運的峰迴路轉,導致這種戲劇性命運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整個中國社會正在發生一場深層次的意識形態啟蒙運動,自由的觀念在新經濟形態的力挺之下,開始向大眾層面滲透。在這個節骨眼上,【大話西遊】無意中進入大學校園,獲得了大學生的熱捧,並進而成為一種有效的大眾啟蒙工具。一直到本世紀初的前十年,【大話西遊】的無厘頭話語依然影響深遠,乃至在網絡話語的推波助瀾之下呈泛濫之勢。 周星馳一度讓孫悟空的自由者形象獲得了創造性重生。在原典【西遊記】中,唐僧與孫悟空之間是一種師尊徒敬的傳統關係,而在【大話西遊】中,唐僧是一副神神叨叨的欠揍形象,孫悟空則對唐僧不厭其煩,將師傅形容為一隻蒼蠅。影片對傳統師徒之道的顛覆,固然不能被理解為是一種自由主義的表達,但在權威壓倒一切的歷史慣性之下,這種顛覆讓人看到了另一種秩序。只有當另一種秩序成為可能時,自由才成為可能。 不僅如此,【大話西遊】還賦予了孫悟空這個角色以兩性情感的故事維度,這是對原典【西遊記】的大尺度超越。在影片中,至尊寶(孫悟空的轉世)與紫霞仙子的情感歷經萬難,最後得到相互確證,這種情感敘事,使得孫悟空的古典形象終於走出了魔與聖的迷障,迎來了活生生的人的光輝。 來源:羊城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