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 壓歲錢越來越厚變負擔、廟會進商場趨於商品化、短信微信拜年更簡化……『年味越來越淡』,很多中國人過年都有這樣的感受。
文化部主辦『傳統節日文化論壇』日前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與會者認為,對許多中國人來講,不僅春節成為了一個時間概念,一些本來美好的節日所蘊含的價值也被嚴重扭曲,這一現象源自傳統節日『異化』、『空洞化』、『物化』。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指出,很多傳統節日徒具形式,『原來傳統節日是有大量豐富的民俗活動,這些節俗是在歷史中形成的民俗講究或與生產生活習俗緊密關聯,同節氣、時令、氣候、水土關聯在一起,與祭祀、祈禱、敬仰、吟誦等民俗事項關聯在一起,有緬懷、祝願、慶賀、祈願、敬祭等內涵。』 一方面是傳統節俗流失,另一方面是商家大炒概念,這被呂品田視為節日的『空洞化』。 對此,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劉錫誠深表贊同。他以春節期間廟會祭祀環節為例,『過去皇帝祭天是在冬至、祭地是在夏至,現在從初一到十五都有祭拜儀式,根本就是商業表演,完全破壞春節祭祖習俗』。至於端午節在北海放河燈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放河燈是鬼節項目,怎會在端午節?』 提到春節期間全國短信發送達300多億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問道:『群發(短信)時,你平均給每一個人的情感有多少?』據他了解,有農民工回老家壓歲錢就要給出人民幣六七千元,『照此發展,壓歲錢已失掉祈福去災本意,不斷朝另一個方向發展。對孩子的價值觀也是一種扭曲,對社會也產生不良效果。』 劉魁立認為,當人們得益於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時,科技也綁架了這個時代,綁架了『年』。被綁架的過程中,我們還覺得很好、覺得離開它已經不行了,這是一種虛假需求。劉魁立將其稱作節日的『異化』。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則對城鎮化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斷裂表示擔心。他說,城鎮化確是中國未來的大趨勢,但『今天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部分是農業文明產物,是鄉土文化和草根文化。城鎮化進程中,被城鎮化浪潮裹挾着的這批人,出現着與自己鄉土文化的斷裂。』他希望傳統文化在新的環境裡有一個生存之地。 以電視裡常出現的『大衣哥』『草帽姐』等已城鎮化的新明星為例,田青表示,『如果碰到他們,我會問,你老家的民歌你會不會,當地的地方戲會不會?我相信他們即使會也唱不好。』 『如果城鎮化後,我們的文化就是這個樣子,是讓農村來的新市民全盤地、毫無挑選權利地接受以電視為代表的城市文化,鄉土文化誰來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靠誰來繼承?』這位一直致力於保存、發展中國傳統音樂的學者憂心忡忡。 當節日失去靈魂,就只剩下形式。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陶立[說,『節日和人一樣,都有靈魂。我們節日文化裡邊要講到信仰,這信仰不是光指信神,信仰里包含了許多倫理道德的內涵。春節文化是一個典型的教育,敬神、祭祖、尊老愛幼,通過一系列儀式來完成。』 『失去信仰,這個節日就名存實亡』,他斷言。(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