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遊戲的虛構情節竟『混』入歷史紀錄片,如此匪夷所思的『混搭』日前引發熱議。據報道,近日在央視播出的一部紀錄片誤信了一款網遊的虛構情節,用作正史資料。網友推斷,移花接木的疏漏可能是由於編導參考了網絡上的資料。
受到質疑後,該欄目組表示已將錯誤改正,並聲明以此為戒。作為還原歷史的紀實類欄目,坦承錯誤、過而能改無疑是對歷史和觀眾的負責。 無獨有偶,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日前也被媒體披露不僅給錯答案,甚至出錯題。對於一個將常識比拼作為賣點的益智類節目,部分題目有悖常識,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於這些失誤,一些觀眾不以為然:但求一樂,何必苛求?但是,與『戲說』、『外傳』這樣的虛構節目不同,史實的嫁接、常識的訛誤,是製作節目的硬傷,更有可能誤導觀眾的認知。而且隨着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電視信息不再是一閃而過、雁去無痕,網絡成為二度乃至N度傳播的遼闊空間。這樣一來,電視的陳年舊賬不僅隨時可查,謬種流傳的可能性也大幅提高。 但是,對於這樣那樣的失誤、失實、失職,電視台往往一改節目宣傳時的大張旗鼓、聲勢浩大,低調處理甚至緘默不言,直到被媒體或者網友揪出。這種鮮明的反差,勾勒出一個事實:『以正視聽』的電視信息糾錯機制尚未完善。 糾錯比認錯更重要。坦承錯誤或許只需一個聲明,但是消除錯誤影響卻需要更多精力、更高成本,因而糾錯也成為電視台有意無意的盲點。 因製作囫圇、失之嚴謹而致錯誤頻生,這不是第一起,主角也不是唯一。本應是範本的教材卻用錯歷史人物照片、文不通字不順,低質、失實的圖書成為出版之『痛』,缺乏考證、虛假炮製的新聞『橫行』於世、網絡媒體的各路消息更是真假難辨、泥沙俱下。 文化生產的提速,帶來操之過急的弊病;大眾傳媒的競爭,導致量多質低的問題。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環節,身負公共空間的應有之責,大眾傳媒是否應該慢一點、細一些,把產品做得實一點、真一點?如此,才能取信廣大觀眾,才能接棒文化傳承,也才能贏得市場、笑到最後。李浩燃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