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專家稱"年味"並未變淡: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2)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2-25 17:58|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497|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用新智慧營造新年俗 那麼,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在一起,又應該有哪些年俗活動?傳統的年俗,有穿新衣服、貼春聯、放鞭炮、包餃子、發壓歲錢、拜年、逛廟會、看演出等,大多以『吃』和『玩』貫穿其中。但在物質高 ...

用新智慧營造新年俗

那麼,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在一起,又應該有哪些年俗活動?傳統的年俗,有穿新衣服、貼春聯、放鞭炮、包餃子、發壓歲錢、拜年、逛廟會、看演出等,大多以『吃』和『玩』貫穿其中。但在物質高度豐富的當下,人們平時的日子就比以前的過年要豐足得多,因而這些年俗對現代人已沒有多大誘惑力。

為適應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新的年俗在自發地形成:央視春晚,已成為全國人民年三十晚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以前走家串戶或打電話式的拜年,也由短信、微信拜年而取代;一度沉寂的廟會又像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但這些春節新年俗還遠遠滿足不了現代人的需求,李松認為,原因在於春節的情感性與儀式感沒有強化:社區放假了,以社區為單位的社區活動沒有人去構建;所有公共服務設施也大都閉門休息;雖然有了廟會,恢復了一些節日的形式,但只是一個旅遊消費市場,缺乏文化認同的神聖性,沒有文化的內在聯繫,沒有與每個人的情感緊密聯繫。

傳統春節的年俗是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調試出來的,是在時間的長河中『磨』出來的,是文化的積澱。李松表示,構建新的春節文化傳統,也需要時間,要堅信現代中國人的文化創造力和智慧。節日研究的重要性也就體現出來,要找到規律,抓准文化的核心因素,順勢而為,把活躍的因素活躍起來,把鬆散的因子凝聚起來,以滿足現代人精神文化需求。

用新理念服務新年俗

『真正深刻認識節日,才能過好節。』李松指出,現在對春節的認識有兩個誤區:一是把春節看低了――春節不是簡單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會的心理調試期,是建設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好時機;二是把春節功能異化了――春節不僅拉動消費、具有經濟功能,更要有社會心理文化的功能。『站在這種高度看春節,就要通過一些形式和活動來激發社會,營造好的節日氣氛。』

縱有歷史變遷卻沒有改變13億中國人心中的一個符號――大年三十家人要在一起,這是全民的文化認同,是全社會的文化認同。團聚,是中國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政府要服務好人類史上每年最大的『遷徙』,鐵路部門全力『保春運』、高速公路免過路費,這些都是惠民的好做法……

節日的社交能讓人的心情釋放,但人群聚集,又受到城市安全因素的制約,這該如何平衡?開心過節,又怎樣防止鋪張浪費?

現在一些城市的煙火晚會、燈會以安全問題為由停辦了。李松認為,這是因噎廢食,煙花,為全城的老百姓而燃放,不能簡單地歸之於浪費,是與民同樂,獲得市民的認同,這個社會成本政府可以評估如何承擔。『「一刀切」只能說明管理服務水平不夠。節日中人們不聚集、不交流,社會不釋放,這種節日的文化需求沒有滿足,就會外溢,就會去過「洋節」,聖誕節就會在中國高熱不下。』李松說,國外有巴西的狂歡節,西班牙的奔牛節、還有西紅柿節等,也都有人群的聚集,關鍵看如何管理。『如何服務春節,政府從理念到管理服務方式都需要改進。』(張玉玲)


來源: 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