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春節的認識有兩個誤區:一是把春節看低了――春節不是簡單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會的心理調試期,是建設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好時機;二是把春節功能異化了――春節不僅拉動消費、具有經濟功能,更要有社會心理文化的功能。 2013年春節在元宵節的鞭炮聲中結束。 這個春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過法,有的出國旅遊,有的在家休閒,更多的人是費盡千辛萬苦回到家鄉……無論採用何種方式,人們似乎都感慨『年味』越來越淡。 什麼是『年味』?怎樣看『年味』?春節還有無吸引力?春節該怎樣過?帶着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作為『中國節日誌工程』的主持人,他負責圍繞春節在內的2000多個節日進行調研,對中國節日的現狀和歷史流變等做了系統記錄和梳理。 不同的『年味』,相同的『心情』 『對年味不足的抱怨,折射的是一種文化焦慮,是轉型時期的文化糾結。』李松把對『春節』的認識放到了大的轉型背景中:中國從農耕文明到了工業文明,社會基礎變了、文化生態變了,節日習俗隨之也在變化,傳統『年味』變了是可以理解的。 傳統春節,是千百年積澱的文化遺產。在每一年新舊輪迴、物質生產的間歇時間,不斷播種希望、消解困惑,節日中都有對來年的祈願和設計,有儀式、有神聖感。李松認為,傳統春節是個精神安頓時間,春節的文化核心是調試人們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加強社會交流和溝通促進和諧。 『雖然現在春節期間「年味」似乎不夠濃了,但看看元旦以後到春節放假前那段時間,卻洋溢着這種傳統的「年味」,全社會處於「過年」的心態中: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團拜會、茶話會、年會、看望困難群眾、看望老幹部、發放慰問品等活動……』李松認為,雖然表達時間變了、表現方式變了,但卻同樣是『過年』的心態,『年味』也就濃濃地縈繞在那段時間的空氣中了。 『傳統過年是由家庭到社會,大年三十家庭團聚吃年夜飯,正月初三開始家族之間的社交,最後正月十五是全社會的狂歡;現在卻是逆向的,從社會到家庭,先是單位團拜,春節放假後各自回到家中團聚。』李松如是總結――有沒有『年味』,糾結的本質是農業文明怎樣向工業文明轉型,如何適應農村一元結構向城鄉二元結構的轉型,很多農耕時代的春節年俗已不再適應新的社會形態和生產生活,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 來源: 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