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冼平談她當年做央視春晚總導演時收到43張條子的事,近日再被『翻炒』。 這是一個舊聞。2001年春晚結束後,總導演王冼平在央視的一個節目中透露自己在組織春晚時,收到了43張『小條子』,都是各路領導推薦來的歌手,關係一個比一個硬。 在今年春晚及元宵晚會的議論還在延續時,這個舊聞的時效性被打回二線,各種媒體齊頭跟進,舊事又被重提,熱度超過當年。 傳播學上有句名言說:『讀者總是健忘的。』但此事不僅僅是記憶重拾那麼簡單。它在人們的記憶中纏繞,說明產生它的環境沒變,有時甚至變本加厲。 央視春晚集中全國娛樂圈主要大牌人物於一台,並像新聞聯播一樣,到了那個時段,幾乎所有內地衛視頻道都要鎖定它,以至於你無論如何轉台,都轉不出春晚的舞台。 在此情景下,上春晚就是登龍門了,許多演員就是靠此一登而身價百倍。這樣熱得發燙的舞台,誰不想躋身其中? 春晚有這樣的魅力,王冼平不說我們也能準確地猜到,握有春晚『門票』的人,一定會收到無數的條子、電話和短訊。 不光是春晚,哪怕是稍有影響力的晚會,都會有很多的『指示』層層向下傳遞。據電視台內部人員透露,某省級電視台的一台晚會,都會有不少領導提出應該讓某某當主持的要求。因此,當你看到晚會的節目主持人越來越多、合唱聯唱的演員越來越多時,不要以為那是節目的需要,其實大半是領導的需要,平衡的需要。誰也得罪不起,那麼『誰的人』就只能一齊上了。為了保證收視和影響,真正能吸引觀眾的實力派必須有,其它名額則是用以滿足上級、親友和自己的需求。 『說情文化』和『送禮文化』是中國的兩大特色。只要規則有彈性,所有緊俏的東西,不管是入學、就職、提拔還是娛樂活動等等,就會有人說情送禮,都離不開『情禮』。而在『情禮』之中,金錢與權力所起的功效最大。 反躬自省,我們許多人都是『情禮文化』參與者。在照章照規辦事往往辦不成事時,就會有人尋暗道走捷徑。這種『文化』已經深深地嵌入我們的辦事觀念之中,所謂的潛規則,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明規則。這是制度失去剛性、辦事缺乏透明的必然結果。只是領導『關懷』春晚,『親自』欽點演員,讓導演只能接受,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更增加了人們對權力無邊的錐心之痛。 相信春晚和類似大型晚會會有更多的內幕,只是許多體制內知情者有所顧慮而不敢透露;如今王冼平透露了冰山一角,也只是印證了人們的猜測而已。――只要沒有公開公平的競爭,只要權力的作用沒有邊際,欽點演員的事毫不足怪,只不過這樣的故事讓人多了些『權中帶色』的遐想……(何龍) 來源:人民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