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該爲李安的成功驕傲嗎?當然。消息一經公布,國內眾多媒體和電影人及普通觀眾無不雀躍,有人甚至直言其爲『中國的驕傲』。 且慢。李安得獎跟中國電影之間的關係遠沒有我們想像的緊密。【少年派】由揚・馬特爾原著,該書獲2002年度英國布克獎;被評爲亞馬遜網站2002年度最佳圖書、【紐約時報】年度傑出圖書、【出版家周刊】年度最佳圖書、【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小說;2004年又獲德國圖書獎,被翻譯成了42種語言。與【哈利・波特】不同的是,很多【少年派】的觀眾是在看完電影後紛紛湧向書店,買來10年前的原著再讀一遍。 有意思的是,在李安被選定成爲該片導演之前,揚・馬特爾並不相信他的書能被拍成一部好影片,但他最終因對方承諾其作品在任何方面都不會被刪節終於被說服。 於是電影就成了【少年派】的第43種語言。可以說,忠實於出色的原著爲李安的再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而不久前驚世駭俗的【雲圖】亦如是,英國小說家大衛・米切爾於2004創作的這部小說曾榮膺英國國家圖書獎最佳小說獎和理查與茱蒂讀書俱樂部年度選書,入圍布克獎、星雲獎、克拉克獎決選。很多讀完【少年派】原著的人會被具有如此想像力的故事再次征服;而讀完【雲圖】的人會去尋找大衛・米切爾的其他小說…… 相形之下,我們國產的影視作品,卻常常遭到『雷人』、『做作』、『太假』的批評,這往往緣於缺乏優秀的劇本。『劇本劇本,一劇之本』,這是很多業內人士的共識。但在中國電影界,爲什麼好劇本總是那麼稀缺?有專家一語中的:『中國電影故事像春晚,段子一個接一個,根本不尊重敘事』。 電影說到底是講故事,講導演心中的故事。李安於台灣藝專畢業後,本科讀的是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戲劇導演專業,又從紐約大學電影製作專業獲得碩士學位。而他此次恰恰拿的是『導演獎』。事實就是一位深受好萊塢薰陶的華人導演,拿著西方人寫的原著,起用講英語的印度演員,拍出一部奇幻的電影,拿了西方人的大獎。奧斯卡最終把獎項頒給了導演本人,這個邏輯本身就頗耐人尋味,它至少說明一點:李安講故事的功底,已經獲得西方主流電影界的認可。 反觀國內,有最優秀的當代長篇小說之一做『底子』,電影【白鹿原】卻因沒把故事講好而飽受批評。有業內人士直言:內地99.9%的導演都是不及格的學生,他們沒有解決電影最實質的問題――講好一個故事,完全就是邯鄲學步,太浮躁。 李安和【少年派】獲獎只能讓中國電影更爲窘迫。好的本子在哪裡?會講故事的導演在哪裡?或許,除了在台灣取景,【少年派】作爲電影的光榮大概跟我們真的沒多大關係!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