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面光鲜,就阉割掉真正鲜活的东西,这样的城市还能让人肃然起敬吗?
一条时长15秒,包含诸多“东莞元素”的城市形象宣传短片正在全国多个高铁站及电影院线放映,有关单位希望以此抹去附加在东莞头上的“性都”、“血汗工厂”、“东方斯巴达”等妖魔化名号。 打造城市精神,改善城市形象,这是个好的出发点,可落实到影片上,却让人失望:依然是美女穿行在各条街道上,一边故作潇洒地吃喝玩乐,一边用不同侧面放电的老套路。15秒后,让人记住了美色,却忘掉了东莞。 然而,哪个城市没有美女呢?难道搔首弄姿一番,对着大马路做无限敬畏状,就算完成了对城市的赞美?如此形象宣传,未免太单调了点吧? 问题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没有认真去思考一个城市的传统与精神,没有深入到其人文氛围中,以为用点高级化妆品,就能糊弄所有人。于是,城市的皱纹被花瓶所遮蔽,城市的白发被染得漆黑,可一个没有痛、缺陷、伤感的城市,其生命力何在?为了表面光鲜,就阉割掉真正鲜活的东西,这样的城市还能让人肃然起敬吗? 这是一个奇怪的语境:一提到“元素”,就是标志性建筑、一堆毫无个性的笑脸、无目的奔跑的儿童、穿着入时的美女,以及干活时不忘摆POSE的民工们;一提到“形象”,就是名人、特产、老房子、绿草地和天空晴朗…… 我们把城市描绘成天堂、公园、乐土,却不肯正视,城市即人,赞美城市,是为了赞美人。因为人是城市的主体,对于城市而言,人永远比古代建筑更伟大,比琳琅满目的橱窗更精彩,有了人,城市才有了创造力,才有了形成性格的可能。 当然,在我们城市日益千篇一律的大背景下,形象片千篇一律也不奇怪。这是片面发展的代价,在发展与人的价值博弈中,后者一再退让,反而成了衬托城市雄伟的背景,最终,聚光灯下只剩下炫耀,再无其他。可用这样的“假大空”,真能洗刷误会吗?这样人造出的完美,会不会让人连误会它的兴趣也丧失了呢?如果被大家干脆忘掉,这样的形象造给谁看? 然而,如此空洞的影片今后还会有,可总是这样的自娱自乐,总有持续不下去的一天。 蔡辉 来源:北京晨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