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廉吏于成龍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記者從肥鄉縣獲悉,近日當地在全縣文物普查統計中,發現一通清康熙年間古石碑。該石碑位於元固鄉中油壺寨村西南方向,碑文顯示為『清康熙三十年孟夏之吉』立,距今已有 321年歷史。該碑記載了于成龍在肥鄉興辦私學、懲處惡僧的事跡。石碑的發現對研究當地歷史文化、民風習俗有重要價值。
村裏老人對石碑印象深刻 這通石碑位於油壺寨村西南約200米的田地裏。村裏74歲的侯國奇老人說,小時候,他和夥伴們經常在這裏玩耍遊戲,比誰認識石碑上的字多,所以對石碑印象極為深刻,甚至於當年能把碑文全部背下來。 這通古石碑呈坐西朝東方位而立,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組成。碑座是頭部殘缺的馱碑神獸P粒碑身是新刻立的,通體呈長方形,正面由隸書繁體共三排27個字組成,左上側與右下側兩排字大小相同但較中間字體稍小,分別書『清康熙三十年孟夏之吉』和『闔縣民贈』;中間一排字體稍大,上下頂滿碑體兩端,書『撫院於老爺廉慈公宜萬民永念碑』,字形飽滿,遒勁有力。背面用小楷撰書,記載石碑發現、挖尋過程及事件發起人、捐助人、書丹、篆刻人等方面內容。 碑帽呈方形浮雕雙龍戲珠圖案,正面為下首雙龍戲珠圖雕,背面為上首雙龍戲珠圖雕,在正面的正中下方還有一楷書『清』字,大小約佔碑帽三分之一高寬,『清』字兩側的兩條祥龍騰雲俯衝而下,龍首拱着『清』字,上方戲着一顆龍珠,造型奇特,氣勢磅礴,寓意吉祥。 經測量,石碑通高384厘米。 曾埋土下30年 『這是祖先留下來的東西,要好好保護啊!』侯國奇老人回憶,他小時候這個石碑還相當完整,沒有受到毀壞。在上世紀『文革』那場浩劫中,這通古石碑慘遭破壞。後來,村裏修二斗渠建橋時,把毀壞的碑身、碑帽作為建築石料壘成了橋的基座,P簾座由於太重,不好搬運,加上形狀也不規則,破壞後就地掩埋。 1979年河水斷流,河渠乾涸、廢棄,從此石碑被深埋地下達30年。2009年9月中旬,村裏的劉躍先、侯國奇、劉學光、劉學智、劉學廷等5位老人湊在一起,商量着把石碑挖出來重新豎立。他們的想法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全村人的擁護,於是想法很快就付諸行動:村幹部組織200多名群眾來到村西南,老人們依據記憶確定了查找範圍,20人一排分成10組,拿着火鑽(農村燒火用的鐵棍)輪番在地裏探測。傍晚時分,村民們終於順利找到並成功將石碑挖出。 村民侯志河說,『找到石碑後,我開着自家的鏟車把石碑從地下近3米深的地方挖出來,拖到原來立石碑的地方。』 村民集資捐款重立功德碑 挖出後,碑帽、碑座保存還基本完好,但碑身殘缺不全,只剩下三分之二了,且散碎成大小不一的七八個石塊,已經不可能組合在一起了。『不行就比照原來的樣子重新刻個碑身吧?』大家想出一個補救的辦法。碑身解決方案有了,在哪裏立又成了問題。因時代久遠,原來豎立石碑的地方由於離路太近,既影響農業生產,路人經過也不安全,已不再適合立碑。經過商議後,一致決定原址向北平移100米,將村邊兩條十字交叉鄉道的西北角作為重新立碑的地址。 解決辦法有了,選址確定了,大家心裏亮堂了。於是,你500元、我100元、他50元……紛紛開始為立碑捐款。村支書說,村民們的誤工錢都沒人要,但找碑、立碑踩毀掉的青苗還是要補償群眾的,畢竟都是靠莊稼過日子的農民。 村支書說:『這塊石碑記錄着我們村的歷史文化和祖祖輩輩對于成龍興辦私學、懲惡揚善的尊崇。為了更好地保護石碑,村裏打算向上級文物部門爭取點專項資金,蓋個亭子把石碑好好保護起來。』 廉吏于成龍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一代廉吏于成龍出任直隸巡撫,邑紳郝文燦遵照于成龍命令,在該村建義學一所,後規模擴大,改名漳南書院,由兵部督捕侍郎許三禮題寫院名。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天,清思想家、著名學者顏元主教漳南書院。顏元反對宋、明理學,講求經世致用,實行分科授課,倡行請假制度、輪班當值制度,要求同學團結友愛,形成了『現代綜合性大學的雛形』,對近代及現代教育產生深遠影響。漳南書院成為當時全國著名書院之一。 同年,于成龍輕車簡從、微服私訪至清漳(原屬肥鄉,今屬廣平),暗訪中得知附近洪門寺和尚洪能平時作惡多端、危害鄉裏,於是將其正法。漳南書院2000多名學子及肥鄉、曲周、廣平等周邊縣幾十個村莊民眾為感激于成龍興辦私學、教化鄉民、懲惡揚善的義舉,共同捐資修建了『撫院於老爺廉慈公宜萬民永念碑』。 來源:燕趙都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