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3月1日電 (記者 黃子u)『中國的語言和文字,需要我們自身去認知和挖掘其中的美感。目前,兩岸在中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對古代文化和傳統文化不夠重視的現象。』台灣知名散文家、現台灣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張曉風3月1日在福州如是說。
張曉風當天來到福州三坊七巷,參加題爲『作家的良知』的講座。 『當你被美、被地球上的生物所感動時,你也應該思考,可以爲它們做些什麼。』這些年,張曉風對生態環保、歷史遺蹟保存等議題頗爲關注。她表示,堅信有鳥獸草木的大自然才最是生意盎然;同時,歷史的痕跡也應該保留下來,以還原其真實的面貌。 『在社會這個舞台上,作家是拿著麥克風的人,他們能夠更有力地傳播聲音,傳遞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張曉風呼籲作家甚至每一個人成爲『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人。 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會長楊際嵐告訴中新社記者說,1992年張曉風就曾到過福建,此後,一直致力於推動兩岸文學、文化合作。『她對中國文化、以及如何建設美麗中國都有獨到的見地,希望藉助這個講座能起到一定的交流作用。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化,今後類似的活動肯定會越來越多。』 當天現場座無虛席的現場,講座中聽眾積極互動。到場的一百多人中,有作家協會的成員,有中小學的語文教師,也有不少在校研究生以及文學愛好者,他們大都慕名而來。 張曉風此次到訪福州是受福州延安中學的邀請,此行除了這場講座,還將前往福建師範大學以及延安中學開講。張曉風透露,在延安中學的演講將主要圍繞中小學的古文和傳統文化教育展開,『在編纂教材和讀物中,古文應該更細緻地詮釋,而不是爲了避免繁雜、注釋得越來越簡單。只有讀懂讀透了,中華文化才會自然散發吸引人的力量。』(完) 來源:中新社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