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50周年。記者2日到濟南市富翔老年公寓,發現在公寓大廳,學生們陪十幾名老人聊天,並獻上了歌曲、舞蹈等節目。公寓護理部主任朱愛雲說,其實老人很歡迎大家獻愛心,不過節日期間,一天好幾撥,不光護理人員吃不消,老人們也會受不了,所以最好提前預約。(【濟南時報】3月3日) 陽春三月,略帶暖意的春風颳遍祖國的每個角落,也颳起了一股學雷鋒之風。每年臨近3月5日,各地學雷鋒單位像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一時間大街小巷湧現出千千萬萬個『雷鋒』。養老院裡一波又一波的『雷鋒』讓老人疲憊不堪;孤寡老人家裡被『雷鋒』擦拭了一遍又一遍;福利院裡的孩子們被『雷鋒』弄得應接不暇……人們在充分享受這種學雷鋒活動帶來的諸多便利時,也不時地在想當汽車上老人需要讓座的時候『雷鋒』在哪?當老人在馬路中間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無從邁步的時候『雷鋒』在哪?當有人摔倒需要扶起的時候『雷鋒』又在哪?……雷鋒精神爲什麼只有在3月份才扎堆的體現,這種走形式的活動方式比學雷鋒本身更重要嗎? 看著滿街的『一日雷鋒』們大張旗鼓地遊走,筆者覺得這不是在學習『雷鋒』,而是對『雷鋒』精神的一種褻瀆。有些單位爲了做樣子,每年到3月5日就排著隊伍,打著旗子,掛著標語,只在宣傳需要時學一兩個小時的雷鋒,領導和錄像的一走,『雷鋒』也就不見了蹤影。很多人也只在『雷鋒日』學雷鋒,把學雷鋒當作一天的事情,而不是長期堅持下去。人們慢慢的已經把『雷鋒日』淪爲呼之即應的『全民表演』,學習雷鋒的行爲基本被模式化和固定化了,『作秀』的痕跡遠遠大於了學習的本身,偏離了『雷鋒』精神傳承的本意。 筆者認爲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道德的倡導,需要水滴石穿的長勁、韌勁。弘揚雷鋒精神,『畢其功於一役』不行,大轟大嗡搞突擊也不行,必須經常化、常態化。只有堅持經常,保持常態,學雷鋒活動才能持久、深入,減少形式化、應景化、概念化,才能避免『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的尷尬。獻愛心不能成爲平時沒有人、節日『人扎堆』的現象,應該建立長效的愛心機制,讓獻愛心成爲一種日常行爲。社會應逐步引導、宣傳一種慈善文化,儘可能地傳輸『日常、持久獻愛心、做慈善』的價值和意義。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人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雷鋒』而非『作秀味』濃厚的『一日雷鋒』。我們應追尋雷鋒精神,從身邊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形成人人學雷鋒、天天學雷鋒的良好氛圍,並不斷尋找雷鋒精神在新時期的實現形式,不斷豐富和發展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這樣才能保證學雷鋒活動永葆生機與活力,長久傳承下去。(諶馨悅) 來源:光明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