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評論:『投機文物學』實屬文化短視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3-4 22:46| 發佈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621| 評論: 0|來自: 工人日報

摘要: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表示,城鎮化和留住傳統不是對立的,而是一致的。他說:復建『文物』,是因為此前都拆完了,拆完後又開始做假的了。我20年前就擔心這個問題,現在這個情況出現了。之前,為 ...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表示,城鎮化和留住傳統不是對立的,而是一致的。他說:復建『文物』,是因為此前都拆完了,拆完後又開始做假的了。我20年前就擔心這個問題,現在這個情況出現了。之前,為了GDP把古蹟打碎了,現在開始重建,還是為了GDP,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他們的文化政績。 
  筆者把『為政績和GDP把文物拆完現在又開始做假的』現象稱之為『投機文物學』,因為在一些官員的眼中,所謂的文物已經不是『文物』,而是能否換取政績和利益的籌碼,能換取的,就是文物,不能換取的,就不能進入視線。這不能不說是對文物價值的藐視和對社會文明的顛覆。
  資料顯示,近30年我國消失文物多半毀於建設活動,這恰恰佐證了『為政績和GDP把文物拆完,現在又開始做假的』現象。有關方面以建設的名義搞破壞,以追求政績――為追求GDP,文物是可犧牲的。更要命的是,在毀壞文物的背後,有可能存在利益勾兌和腐敗現象。
  文物保護常常處於有心無力的境地,而『真文物遭殃,假文物吃香』的現象更是時有發生。更要命的是,儘管根據有關法規,當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出現衝突時,應該是經濟為文物保護讓路,但現實卻恰恰相反,甚至出現惡意破壞古文物的行為。從近年來文物古蹟和城市建設之間的較量越發激烈的情況看,主導某些地方官員行為邏輯的思維只有一個――實用主義:歷史文化古蹟能變現成多少現成的利益,文化古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為攫取金錢的籌碼和政績。
  『投機文物學』之病偏離了文物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而更令人心憂的是瀰漫於社會中的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日益侵蝕,某種程度上會讓我們丟棄一種理性的思考和糾偏的勇氣,最終在利益驅動下審視和綁架文物的價值。一些人對利益的追逐永不會停止。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源上找到問題的實質,進而找到救治的制度性方法,『投機文物學』肯定會上演最後的瘋狂,很可能會使文物的價值遭到無可挽回的傷害。這是我們想看到的嗎?
  學者阮儀三認為,中國目前在城市遺產的保護上存在真古董不如假古董的誤區。一方面,我們在不停地拆除城市裏僅剩的『真遺產』;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惜斥巨資修建『假古董』,這些都是經濟利益驅動,是一種文化短視。應明確,文物是人類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縮影,其產生與發展受到社會、自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因此,才有了像保護自己生命一樣愛護本國文物的理念,但對醉心於政績美夢的官僚來說,他們只在意政績的謀取而不關心文物的命運。由此,再多的文物破壞,在他們的眼中,也是不足為慮的。
  從根本上說,『投機文物學』是對歷史文物缺少敬畏感,並且常常用金錢目標和政績利益來衡量物品價值大小的結果,是金錢思維和利益邏輯深入滲透到文物保護事業的結果。可以說,即使有了充足的經費,即使有了完善的法律,只要這種利益思維還存在,只要用文物來變現和置換金錢的邏輯還佔據主導地位,一切都是無濟於事的。因此,要從根本上避免『投機文物學』產生,就要制度化糾偏:一是完善責任追究制,二是完善法律,三是從培養對文物的敬畏感、放棄用文物置換利益着手。如此,方能正本清源。朱四倍
來源:工人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