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導演連發兩條微博,炮轟網絡上自稱『吊絲』者『不以爲恥反以爲榮』,認爲『稱自己是草根是自嘲,稱自己是吊絲那是自賤』,此言迅速招致數以萬計『吊絲』網友的圍攻,更引爆網民圍觀和媒體關注。 筆者認爲,無論『吊絲』一詞確切含義是什麼,它都是一個粗鄙的詞彙。遺憾的是,近些年來,隨著電腦日益普及和網絡不斷發展,類似『吊絲』一樣的粗鄙詞彙還出現了很多。它們或扭曲了原有詞義,或出於拼湊捏造,如『叫獸』(教授)、『苦逼』、『二逼』、『糞青』等。 『吊絲體』的粗鄙詞彙,對漢語的優雅、純潔以及品位構成了挑戰,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污染。這些詞彙,將與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報刊雜誌上大量使用的『OK』、『BYE』、『GDP』、『STYLE』等英語詞彙,以及在網絡上大量使用的由字母、數字、符號等構成的『火星文』一道,使原本優雅的漢語變得越來越混亂。 更爲重要的是,人生無不在語言之中,正如德國哲人伽達默爾所說:『人不能站在語言之外看世界。』因爲,語言既是思維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載體。就此而言,語言的品位是反映一個國家文化精神品味的重要標尺。粗鄙的語言,體現的必然是一種粗鄙的文化和精神。特別是,不加節制地捏造並公開使用粗鄙的語言,更是對文化和精神的一種褻瀆與傷害。令人擔憂的是,類似『吊絲』之類的粗鄙詞彙,幾乎登上過中國所有的公共媒體。 相比之下,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都非常重視防範本國語言的粗鄙化。比如,法國民間組織『法語的明天』,既力主阻止英語對法語的污染,又堅決防止法語的粗鄙化。再比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1972年曾將7個粗鄙英文單詞列爲褻瀆性髒話,規定禁止電影電視、報刊雜誌等公共媒體使用,1974年美國最高法院正式同意FCC規定,使之上升爲法令。至今,該法令仍是美國公共媒體進行語言、道德和文化自律的一大底線 當然,任何新語詞的出現,都是社會現實的客觀反映。根據通常解釋,『吊絲』一詞是指相對於『高富帥』而言的『矮窮丑』男青年,真實反映了當下部分人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和急劇分化的情況下,既無助又無奈的生活境遇和心理心態。就此而言,他們屬於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無論是自嘲還是自賤,自稱『吊絲』都是他們的權利,人們可以反對,但無權禁止,甚至要尊重他們的選擇。 不過,中國公共媒體在使用類似『吊絲』的詞彙時,則犯了另一大忌,即沒有遵守『語言正確』即『政治正確』的規則。『政治正確』,即使用中性語言或文明語言描述弱勢群體,以避免對其造成人格、心理、權利上的傷害,在歐美國家以及我國香港、台灣地區,這早已成爲公共媒體和政治生活的常識,如說土著人爲『原住民』,口吃的人爲『語言障礙患者』,妓女爲『性工作者』,等等。顯然,中國公共媒體在這方面尚無任何自覺意識和自律傳統,這也是馮氏微博中提到的那位會講中文的外國人,爲何對此深感震驚的原因。 在不能強求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或網絡交際中使用這些字眼的情況下,作爲公共資源的中國媒體有責任做好自律和審查工作,國家也宜儘快在語言文字政策和公共媒體政策等方面予以立法,以便使我們的漢語、文化以及精神家園,變得更純潔、更優雅、更文明。(作者:慕朵生 旅美學者) 來源:環球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