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專家建議為『到此一游』留個出口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3-4 19:10| 發佈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418| 評論: 0|來自: 解放日報

摘要: 前不久,『梁齊齊到此一游』又引發人們對景區內隨處亂寫亂畫這一老話題的思考。這種塗鴉行為不僅破壞了文物,也嚴重影響着景區風貌,曾經被列入『中國遊客十大旅遊惡習』之一。告別『留名』怪癖,除了『剁手』之外, ...

前不久,『梁齊齊到此一游』又引發人們對景區內隨處亂寫亂畫這一老話題的思考。這種塗鴉行為不僅破壞了文物,也嚴重影響着景區風貌,曾經被列入『中國遊客十大旅遊惡習』之一。告別『留名』怪癖,除了『剁手』之外,景區管理部門和公眾自身還要做點什麼?

管理部門均稱監管難

位於北京天壇的回音壁而今成了 『留言牆』,留名、廣告、表白無所不有。頤和園堤岸上乾隆年間的銅牛,為『長久降伏洪水』而作,卻被刻滿字跡,園方稱『刻痕幾乎難以修復』。然而對此類行為,管理部門均稱無行政執法權,文物執法部門則認為取證困難。

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刻畫、塗污或者損壞文物尚不嚴重的,由公安機關或者文物所在單位給予警告,可以並處罰款。在故宮大銅缸上刻字,已經涉嫌違反了【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視其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處罰。但是文物所在單位一般是事業單位,沒有行政執法權。發現塗刻只能制止教育,但無權給予任何處罰。

『梁齊齊們』即使被抓現行,懲罰力度也並不具有威懾力。按【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罰款數額為200元以下。而我國目前公佈的 【旅遊法】草案,雖規定了保護旅遊資源的義務,但沒有懲罰此類破壞行為的條文。

在故宮和頤和園這樣的核心景區,一磚一瓦都是珍貴文物,是景觀古蹟的有機組成部分。景區管理部門認為,景區無權執法、懲罰較輕、難以取證。保護文物古蹟,更需要的是遊客自覺。

公眾文保意識還欠缺

究竟是何原因『到此一游』屢禁不止、屢勸不息?一份來自國家文物局的報告或許能給出答案。【2010中國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及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還有待提高,大多數受訪公眾認為文化遺產保護地位遠不及環境保護。

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教授說,留名、刻字的現象是一種人類的本能欲望,從古至今,從百姓到帝王都喜歡到處刻畫,只是程度和影響不同。一旦自律能力不夠,就想要留下『墨寶』。他說,這種不文明現象的產生原因很複雜,近年來加強治理、宣傳教育,這種不文明行為已經大大減少。這也反映公眾對於文明出行的認識在不斷提高,大眾旅遊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還需要我們去學習和適應,形成社會輿論的氛圍和環境,讓整體國民素質不斷提高。

給『到此一游』留個出口

和人防、技防,設立隔離設施,加裝攝像頭這樣的『硬手段』相比,專家提出更期待旅遊景區能拿出相應的『軟措施』,解決留下題刻『到此一游』的問題。

吳必虎說,在參與性強的景區往往沒有人隨意刻畫。景區需要考慮在『看』的成分上面,加入更多參與感。現在泰山、華山上都有同心鎖這樣的設計,遊客非常樂意參加。這種手段可以滿足遊客『人過留影』的表達願望。

在旅遊規劃中,也可以加入這樣人性化的設計。國外有些景區,會準備一些特製的磚瓦,遊客可以購買並簽名留念,日後將這些磚瓦用於文物修繕。這也是遊人捐助保護文物的一種方式。

專家也建議通過電子留言板、永久性的網絡平台等方式,讓遊客任何時候都可以上網瀏覽,一睹自己當年的旅遊足跡。留言牆設計得當,也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能成為旅遊景區的有機組合。像這樣的方法,國內的景區還需大膽創新。

記者 柳田


來源:解放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