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文,這是傳統。這裡面又以【永樂大典】、【康熙字典】、【永樂大典】最爲著名。這些以皇帝主導的文化工程的確起到了傳承文化的作用,但囿於階級立場與時代的限制,【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無論是在典籍的選擇還是取捨上卻難言公正。而【四庫全書】的修訂更是身處『文字獄』的背景之下。二月河先生認爲朱棣、康熙、乾隆都是很聰明的政治家,可也正因如此,【四庫全書】之類的文化工程的確是爲這些聰明的政治家服務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力上升,國際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條件改善,這的確是事實,但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尚需時日,這個時候我們說是盛世也爲時過早。二月河先生說,現在我們糧食生產上去了,精神糧食卻很匱乏,這句話總結得很到位。我們現在到處都在大談文化,可究竟何爲文化?許多人都不清楚。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似乎很有必要弄一個現代【四庫全書】這樣的文化工程,以啟發民智,教育世人。但仔細想想,這種大動干戈的『文化大集中』、『大躍進』似乎又無必要。 一方面,我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修史的步伐。政府里我們有拿國家俸祿的地方史辦、志辦;大學裡我們有研究各門類文化的專家學者;社會上我們也有爲數眾多的史學愛好者。我們儘管沒有【四庫全書】那樣專門的一個編撰機構,可我們每年大大小小的文化工程加起來也可以說蔚爲壯觀。 另一方面,即使編撰了現代【四庫全書】,可又給誰看?現代社會不同於古代,古代書少,讀書人也少。大家都知道【四庫全書】很出名,可從古到今又有幾個人能有機會看到真正的【四庫全書】?更不要說讀到了。我們現在有書店,有網絡,有紙質書,也有電子書,想讀什麼就讀什麼,喜歡什麼就讀什麼。多樣化選擇的條件下,其實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四庫全書】了。 第三,編撰現代【四庫全書】未必就能成就什麼文化大家、文學巨匠。【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讓一大批文化人名垂青史,我們的【新華字典】也讓呂叔湘等學者名聲鵲起。但在學術泡沫化、心態浮躁化的今天,又有幾個人能安下心來潛心研究學問,尤其是編撰現代【四庫全書】這樣費勁不討好的活計? 盛世修文,編撰現代【四庫全書】,主意不錯,可卻說易行難。什麼人編,編給誰看?這些問題不解決,還不如不編的好。(關東客)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