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二月河最近表達了盛世修史的意見。對此,3月13日的【深圳商報】發表了四篇關於是否要編新【四庫全書】的文化評論。儘管有文章也承認盛世修史是傳統,而且也是不錯的建議,但四篇評論幾乎一邊倒地給予反對,或認為現代大文化背景下不能固守盛世修文的傳統思維,或認為互聯網信息時代沒人需要【四庫全書】,或認為編撰新【四庫全書】嚴重地脫離了當今中國的社會實際,或認為編撰現代【四庫全書】說易行難不如不編的好。然而,筆者實難苟同,恐怕盛世修史的意義想抹殺都抹殺不了吧。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盛世修史確實是傳統,即使二月河沒有這樣的建議,我們國家也有具體做這項工作的部門。只要是縣級以上的黨委、政府、政協都有類似的部門,黨委有黨史編寫部門,政府有史志修撰部門,政協有文史整理部門。雖然他們不一定是在編撰現代【四庫全書】,但都有類似的工作。更有一個事實,在二月河沒有表達盛世修史意見之前,我國就有多家機構在做這項工作。有作者在評論中介紹,北師大某歷史研究中心編撰的【中華大典】,就是『國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被宣傳為『當代永樂大典』,還有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中國出版集團等出版單位也宣稱要打造『當代四庫全書』。 為什麼盛世修史會遭到反對呢?筆者歸納了一下,不外乎如下幾點。一是在互聯網時代,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編撰現代【四庫全書】,沒有必要,而且編好了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看。二是中國還有上億貧困人口,遠未實現國強民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條件仍需着力改善,此時大手筆編修【四庫全書】顯然有些超前。三是現在中國的盛世修文,不應該是再拘泥於編書或寫書,而應激活國人的創意思維,打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多元文化和文化產品。總而言之,當下社會並不是『太平盛世』,此時修史或許意在打造政績工程,大有粉飾太平的意思。如果其中真有這樣的意思,是必須加以警惕和清除的,絕不能把修史變成面子工程。 雖然把目前稱為『盛世』還有爭議,但當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而且無論什麼理由,都無法抹殺盛世修史的積極意義,因為我們自身的文化資源,如哲學、歷史政治、社會科學、宗教、民風民俗等文化,都亟須進行挖掘、梳理和研究。在現代經濟大發展的過程中,有忽視文化的傾向和行為,比如一些文化遺產被人為損壞。同時,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文化事業也在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也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化,在哲學、政治、文學甚至在民風民俗方面都有體現。這些都亟須專門的有識之士和專家進行整理研究。即使這些研究成果沒人看,誰也無法抹殺其研究的意義,因為這些研究成果是留給後人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當代人不做你好意思讓後人來做嗎?(張魁興)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