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學習單』,使參觀更具趣味和挑戰 『校外文化資源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而應成爲「真正的課堂」。』在上海博物館教育部主任郭青生看來,要想將博物館資源和學校教育結合好,有兩項工作必不可少:一是博物館、美術館等校外文化機構要改變工作理念,加大對於教育的投入,爲學生創造學習的需求,引導他們對於藝術的興趣;二是主動了解學校教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培訓,讓學校與校外文化機構聯動起來,提高參觀學習的效果。 上海博物館曾經主辦過一個名爲『在博物館尋找主題』的教師培訓班,針對每個展覽製作教育手冊,方便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培訓班只舉辦了一期,來參加的教師數量也有限。『怎樣將這種教師培訓定期開展下去,應該是博物館工作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郭青生說。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從「創造需求」入手』。郭青生說,在這一點上,學校的主動性也需要加強。在校園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設置任務,例如以『美化生活』爲主題設計小房屋的模型,要求是具有中國特色,融入現代化的特點。『現在農村的建築正在逐漸失去文化韻味,利用這樣的實踐,不僅可以讓學生感性了解中國建築文化之美,還能讓他們通過動手實踐知道立方體、球體等結構在實際運用中的效果。有了這樣的伏筆,我相信今後在參觀類似建築方面的展覽時,學生們會有的放矢,學到更多。』 帶領學生到博物館上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梅守真的經驗是,製作『學習單』,創造並引導學生的『需求』。『雖然昆蟲博物館內容豐富,也設置了許多互動環節,但讓學生自己去參觀仍然存在盲目性。』梅守真說,『對博物館資源我們不能簡單地奉行「拿來主義」,應該努力找到與自己教學內容可以結合的地方,這就需要老師在中間「穿針引線」,給學生設計「學習單」,指導他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參觀,這樣才能保證學習的效果。』 『每一張學習單都經過多次修改,包含了教師的很多心血。』梅守真介紹說,『首先要控制好題量,內容太多,學生都在拼命尋找答案,影響參觀;題目太少,他們很快做好就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學習單里還要加入一些開放性和實踐性的題目,學生帶著這張「指南」到博物館尋找答案,探究問題,參觀變得具有挑戰和趣味。』 加強校館聯動,讓博物館成爲真正的課堂 梅守真坦言,雖然帶著學生到博物館上課的效果得到一致認可,但想要普及並非易事。這一過程中牽涉到學生的安全、費用、隨隊老師的配置等一系列問題,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很麻煩。在這些問題中,『時間』是學校最大的困擾。梅老師說,每次去博物館參觀,算上來迴路程,總要一個下午。學生的課程表都被排得滿滿的,這半天時間經常是從期中考試或者春遊的時間裡『擠』出來的。 除此之外,設計有針對性的『學習單』、每次參觀回來及時總結交流也是關鍵。『博物館資源很豐富,但是因爲不知道老師上課的進度和教授的內容,所以乍看上去就不能與教學內容很好結合。』梅守真說,『每次去昆蟲館之前,我都會與博物館的管理人員溝通好,他們會根據我上課的內容提供儘可能的幫助和方便,例如利用一些現有資源讓學生動手製作標本等,學生非常喜歡。』 課後的交流環節一定不能少,在梅守真看來,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梳理在博物館實踐過程中的學習成果,相互交流更是自我認可的過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學習單、交流環節無形中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對課程內容和博物館資源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加大對於教育的投入,這應該成爲博物館一項長遠的工作。』郭青生說,『美國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世界頂級的博物館,儘管如此,他們也沒忘記開展針對孩子的教育工作。經常可以看到甚至還咬著奶嘴的孩子到博物館去,從最簡單的拼圖和色彩遊戲玩起,從小培養他們對於美的觀察和搭配能力。』相比之下,不管是人力還是意識上,我們都落後於世界一流的博物館。據悉,著名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近1000名員工中,有上百位是專門從事教育普及工作的,而上海博物館近500名員工中,只有13人負責此項工作。『人員捉襟見肘,就算有好的想法,也無力推廣。』對此,郭青生顯得有些無奈,『理論能力上,我們與國外博物館不相上下,但說到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還相去甚遠。博物館教育的任務很艱巨,但是非常值得投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張鵬) 來源:文匯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