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博物館美術館利用率低 委員建議拓展為校外課堂(1)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3-14 18:35| 發布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515| 評論: 0|來自: 文匯報

摘要: 一邊是大量社會文化資源未被有效利用,一邊是學校苦於課堂教學資源太過單一。在今年的上海『兩會』上,政協委員、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發出呼籲,中小學校應該充分利用豐富的社會文化資源,將美術館、博物館拓展為 ...

一邊是大量社會文化資源未被有效利用,一邊是學校苦於課堂教學資源太過單一。在今年的上海『兩會』上,政協委員、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發出呼籲,中小學校應該充分利用豐富的社會文化資源,將美術館、博物館拓展為校外課堂。

社會教育資源的利用,正成為學校和博物館、美術館等的共同課題。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場館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資源開發還不夠系統,而學校對社會教育資源的利用也缺乏準備。課堂要真正搬進博物館,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資源利用率低,走馬觀花效果欠佳

李磊在提案中介紹,上海目前擁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109座,美術館20座。市、區兩級公立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和美術館除特展和文物保護需要外都實行免費開放,都是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根據2011年統計數據,上海有中學754(含高中)座,在校學生約59萬;小學764座,在校學生約73萬人;中職115座,在校學生約14萬人。全市在校中小學生約146萬人。但在龐大的中小學生群體中,經常到博物館、美術館參觀的卻少得可憐,國家花了大量資金建設的文化場館沒有轉化為面向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李磊對此表示『十分可惜』。

上海市尚文中學曾針對學生利用校外文化資源情況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於社會教育基地的了解僅僅局限在幾個較為知名的場館,而對於絕大多數其實很有內容和科學實踐價值的場所並不熟悉。全校僅有6.7%的學生去過昆蟲博物館,7.4%的學生去過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館,學生對這些場館資源知之甚少。另外,雖有近半數學生去過上海博物館,但大多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沒有留下多少印象。

尚文中學教師梅守真分析認為,校外教育資源未能充分利用,一方面因為這些博物館、美術館雖然資源豐富,但是內容過於專業,學生、家長,甚至是教師都看不懂,這無疑打擊了學生參觀的積極性。而且很多場館只針對集體參觀進行講解,學校組織類似活動的時候,很多學生擠在一起,講解效果不盡如人意,站在後面的學生因為聽不清楚,就會分神,或自己跑到一邊玩,參觀效果大受影響。

到博物館上課,學生收穫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梅守真是尚文中學生命科學教師,走進她的辦公室,一眼就能看到玻璃櫃中陳列着的各種昆蟲標本和畫滿蝴蝶圖案的臉譜。梅老師介紹,這些都是學生在昆蟲博物館親手製作的,在那裡,學生不僅學到了相關的學科知識,還激發了對於生物的興趣。

『雖然現在學生教材編寫的內容逐漸清晰合理,但是冷冰冰的文字還是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梅守真說,『我一直在想,如果能讓學生動起來,在實踐中了解自然和生物,也許會是另外一種效果。』博物館資源的有效利用,讓梅守真的理想成為了現實,上到節肢動物這一章時,她帶着學生走進了昆蟲博物館。

『在教室里上課,老師只能簡單地口述什麼是動物的「口器」、結構是怎樣的、如何咀嚼食物、如何發出聲音等。頂多讓學生看着課本上的圖片自己展開聯想,學習效果不能保證。但在昆蟲博物館裡,各種類型的動物口器都有模型,甚至可以模仿昆蟲捕食時候的聲音和動作,看上去很直觀,也很有趣。』梅老師說。博物館裡的嘗試,使生命科學成為學生最受歡迎的學科之一。

博物館裡的學習,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除了到昆蟲博物館,歷史課上,老師也會帶領學生到中共一大會址參觀。幾次下來,老師發現很多學生養成了自己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試圖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作始也簡,將畢也矩』,這是一大會址陳列的董必武的一幅字。學生黃星說,當時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把這八個字抄下來帶回家查找資料。『結果我不僅知道了這八個字的意思,我還知道這幅字是在什麼時候怎樣的背景下所寫。課堂交流中,我的滔滔不絕讓同學們佩服不已。』對於一句話的探究激發了黃星對於歷史問題研究的興趣,讓他成為了班上的『小博士』。

『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不僅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還拓展了許多課外知識。最難忘的是今年暑假,爺爺從江西到上海來看我,我帶他去了中共一大會址,並做了一回小講解員,讓爺爺對我刮目相看。』黃星不無驕傲地說。


來源:文匯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