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書畫界的情況,論創作,今不如昔;論鑑定,今不如昔;但論作偽,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徐建融曾說。自唐代以來,收藏和造假就伴隨而生,並一直延續至今.
隨着現代印刷、化學、機械等技術的進步,也間接促進了造假行業的技術革命,這一方面導致一些以往鑑定手段的失效,尋找新的鑑定方法成為當務之急;同時國家政策監管的減弱和利益的趨勢,造假也正在朝着專業化、集團化趨勢發展。 1. 遭遇新『技術問題』 在拍賣公司預展的時候,除了現場觀看外,一些藏家還經常會拿圖錄或現場拍的照片給某位專家看,以確認作品的真實性,為之後舉行的拍賣做準備,這是很多藏家採用的方式。2011年時,藏家楊先生在南京某拍賣行看中了一張李可染的作品,自己不是很有把握,『於是我把作品拍照發給了研究李可染的專家,得到的回覆是100%是真的。於是我就花了幾百萬買了李可染的這幅作品。』 『取回拍品後,在自然光下打開一看,發現情況不大對。』楊先生要求拍賣公司退畫,但拍賣公司否認了是印刷品的可能。楊先生將這幅字畫送到相關技術部門進行鑑定,後來發現都是印刷品。 楊先生找到該專家,得到的回答是『從圖片來看,這張作品100%是真的,至於是印刷品還是原作那是另外一說』。 最後,藏家將拍賣行告上法庭,至今這件事情尚未有結論。 其實這樣的案例很多。廣州的林偉(化名)有一幅吳冠中的作品,『2012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齊強(化名)的電話,說要借我的這件作品看兩天。因為跟齊強的關係比較熟,之前也有過類似借畫的經歷,都是按時歸還,中間並沒有發生什麼差池,所以就沒多想,直接把作品借給了齊強。』 兩天後,齊強按時歸還作品,林偉當時沒太在意,就把作品收起來了。後來他在某次拍賣會上發現一張跟他的一模一樣的作品,趕緊回家查看自己的那幅作品,『作品的顏色有些不對,其他都還正常,但我心裏始終懷有憂慮,就拿去給鑑定專家看,結果發現這是一件複製品。如果不仔細看,真是以假亂真。』 雖然這件事通過協商最後得以解決,但書畫印刷的技術讓林偉驚出一身冷汗,此後他隨身帶着一個50倍的放大鏡,看作品時首先查看是否複製品。 書畫複製技術的進步讓很多鑑定專家都措手不及,『現在在北京很多就是電腦複製、打印的東西,這些是很多博物館的老專家之前所沒接觸過的,如果按照老的鑑定方法去對圖章、氣息、神韻,查著錄等等,都已經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鑑定專家李智勇說,現在吳冠中的油畫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來,而且具有立體效果,現代科技已經到了肉眼無法達到的地步,『我們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現在靠鼻子聞,靠耳朵聽。』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