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上世紀90年代去國外留學。據說在那無數個思鄉的孤獨寂寞的夜晚,他都會翻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帶着這份好奇,我打開了這本書。
乾淨的文字,淡淡的憂傷,沒有波瀾壯闊,卻分明感到他與命運的苦痛掙扎。不像是描寫,只是在講述,童年、成長、下鄉、疾病、疼痛、母愛、頓悟、重生……與他同喜同悲,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史鐵生在自己最無助,最彷徨,最焦灼的時候,會搖着輪椅來到他家附近的地壇公園,有時只是什麼也不做,只是拿本書,放在腿上,靜靜地發呆,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時他的母親悄悄來看看還捨不得打擾他。 人到中年後,漸漸地明白,在密集的城市裡,在喧囂的人群中,每個人內心都渴望着一個寧靜的去處,可稱它為『心靈的寺廟』。在這裡,剔除現世的雜音與誘惑,不再裹雜浮躁、輕薄、功利,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感受和體驗,重新審視自己,觸碰自己的靈魂,抖落羽翼上的塵土,整理行裝,準備再一次上路。 可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人們都在盡情地追逐着權錢名利,真正肯於安靜的人又有幾個?如若是也可能被稱為是異類。 『靜』能生慧,『靜』終能成大事,因為靜才能專注於一事。心靈安靜了,精神才能得到安靜,生命也將回歸寧靜。這份安靜並不是逃離,也不是躲避,而是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依舊能夠保持着清醒深刻的認識,能夠跳出事之外,保持着自己鮮明的立場及觀點。無疑做這樣的人將是孤獨的,但也一定是優秀的,他們從來沒有懼怕過孤獨,甚至還會享受孤獨。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說:『一個人不僅僅是活着,總會有一條路通向自己的幸福。有的人幸運地很快找到了,有的人卻一生都沒有找到。』史鐵生那條通向幸福的路一定是寫作,每個人都希望儘快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但安靜的人更容易找到。 史鐵生多年來一直飽受病痛的折磨,在【我與地壇】中多次提到生死以及活着的意義,其中這樣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而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恰恰就在2011的新年來臨之前悄悄地走了,但他的【我與地壇】沁人心脾的幽香還在陣陣飄來。如果活着忍受病痛無限折磨,不如讓他安祥的離開,留下我們對他冬天無限的懷念。 可見史鐵生是安靜的,地壇公園歷經幾百年的滄桑也依然靜默屹立。在這裡他曾經找到過自己的幸福之路。而我們心靈的靜土又在哪呢?(李愛華) 來源:燕趙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