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歷史文化名街的無奈選擇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4-19 09:42| 發佈者: 家鄰| 查看: 1597| 評論: 0|來自: 新京報

摘要: 所謂文化,是建築,是街道,更是物理空間中人與人的生活。而真正的現代化,應該是尊重民眾的生活方式,尊重社區與民間社會的傳統之創造性轉化。這個道理,距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    兩條相關新聞,放在一起看 ...
所謂文化,是建築,是街道,更是物理空間中人與人的生活。而真正的現代化,應該是尊重民眾的生活方式,尊重社區與民間社會的傳統之創造性轉化。這個道理,距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 
  兩條相關新聞,放在一起看,頗有意思。第一條是,近日,第四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專家評審會在北京舉行,遴選出包括福建廈門中山路、四川瀘州堯壩古街在內的15條初評入圍街道(區)。第二條也是關於這個所謂歷史文化名街的,有媒體報道了北京國子監街的命運,這條有700年悠久歷史的街道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幾乎成了著名的『風水一條街』(見【中青報】4月13日報道)。
  不少城市都留有一些老街道,也就成了遊客們喜去之所。不過,大家也都清楚,這些街道之所以不拆,之所以還能存活而供人憑弔,並不是因為它自己的生命力,而在於城市的主流敘事需要塑造一個『他者』,一種證明所謂『現代化』存在的,並持續產生經濟效益的『遺蹟』。這些街道得以存活,在於當政者的某種『憐憫』。而即便存活下來,這些街道的命運卻依然是個問題。
  仔細想想,卻也是必然結果:社會學家滕尼斯的見解,所謂社區,是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礎上的、聯繫緊密的、排他的社會聯繫或共同生活方式,這種社會聯繫或共同生活方式產生關係親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體。但在近現代中國,這些生活的共同體被不斷解構,被不斷消滅。老街,不過是中國社會傳統社區被消滅之後剩下的物質層面死物,而剝離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以及由這些人組成的社區,這些死物之上,不論開出怎樣的花朵,都算不上怪事。
  在經過一輪輪變革雨打風吹去之後,在文脈已斷的中國,風水云云,多多少少還符合當下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想像。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忍受那些老街道變成酒吧一條街,變成劣質旅遊用品大賣場的街道,又為什麼不能忍受這國子監風水街的存在呢?
  所謂歷史文化名街的評選,這幾天不斷有些新聞出來,基本上都是各地對於能夠入選此目錄的歡欣鼓舞,各地政府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之類。這些老街,在未來的命運究竟如何,幾乎已經可想而知了。
  說實話,在經歷了文化革命的毀壞和經濟改革的變遷之後,在今天對待這些古建築和古街道,能將其『遺產化』,是個雖無奈卻不錯的選擇。
來源:新京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