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於丹教授最近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暢談了文化建設的問題,洋洋灑灑,幾逾萬言。她提到自己的感悟,強調『文化須見天光、接地氣、得人心』,並在理論上從中國傳統文化到西方文化加以綜合闡析,令我受到教益。但仍有困惑之點,特提出商榷。
談到文化,古今中外,見於學者專家對文化的泛論,可謂多矣,內涵及定義迄無定論。如就我粗淺的認識來看,文化的承傳廣播,與教育是分不開的;體現文化建設的效果,也須通過教育。於丹在專訪中雖然談到文化體制需要改革,卻並未提出改革的途徑,也未涉及教育問題。她自謙:『作爲一個知識分子,我個人非常希望自己能夠以一種動態的、當下的手段,讓老百姓在中國文化中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屬和力量,我會以大眾傳播的方式,去做這樣的嘗試。』她強調文化要自覺、自信、自強。這次接受媒體的專訪,就是採用的方式之一吧? 不錯,於丹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若干經典的研究講述,付出了智慧和心力。但中國尊崇儒家學說,而儒家卻特別重視教育,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待知識分子,告誡『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孟子認爲人的良知,也須通過教育啟發而體現。有一部著作【學記】,更是系統闡明教育的真義。如果說文化是『須見天光、接地氣、得人心』的,僅憑抽象概念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所謂自覺、自信是主觀的,這兩『自』從何形成是值得商榷的。【學記】說得好:『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似乎說應從生活實際解讀才好。 很顯然,我們要取得文化的陶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具體手段。例如中國社會曾流行的【三字經】、【弟子規】以及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等,都是引具體範例教育子弟的。前些時候在杭州舉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論壇』,參加研討的學者專家一致認爲不能忽視家庭教育,認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文化的基礎。來自上海復旦大學的錢文忠教授也指出如【三字經】等傳統典籍,內容更多是關於對孩子的文明和教養的,值得深入淺出耐心加以運用,這當是『接地氣,得人心』的一條途徑吧? 說到這裡,不禁想到香港的文化建設,試看要推行國民基礎教育,卻遭到別有用心之輩誣衊、反對。可見要使文化『接地氣,得人心』,不能忽視教育的基礎,僅熱衷於『文化產值』是偏差之路。 最後,不妨提一提習近平到廣州考察,當他步出馬路時,不隨便跨越,而是繞道走斑馬線。對教育來說,這樣具體的行動示範,更有說服力。曾敏之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