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物證鑑定真有那麼神奇,能破解陶瓷鑑定的密碼? (圖片來自網絡) 陳亭廷 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煉,可是不是所有的真金都不怕火煉?陶瓷鑑定專家會告訴你:未必。在成龍導演的【十二生肖】電影中就有一幕揭秘造假者是如何利用X光來改變陶瓷年代的,就連專家、高科技檢測儀也難以識破其真實身份。陶瓷真偽及斷代一直是廣大收藏者關心的話題,專家『走眼』的事兒也時不時地在鑑定界掀起風波。就在一些人質疑傳統『眼學』能否辨識所有『真金』的同時,科技鑑定這個躍躍欲試的新生兒也因面臨種種挑戰而舉步維艱。 科技含量有多高 不久前,全國首屆文物藝術品物證技術交流座談會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平洲紅木古玩城舉行。這次交流會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由主辦方西南政法大學司法鑑定中心推出的90多件文物藝術品的展覽,每一件展品都通過了司法物證鑑定,拿到了『身份證』。司法物證鑑定,這詞兒對很多收藏者來說還是頭一次聽說,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鑑定技術? 西南政法大學司法鑑定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批展出的文物藝術品都是經過一項名為自然老化顯微痕跡物證司法鑑定技術來斷代的,該技術主要是依靠DM數碼顯微多功能取證儀,實現高清觀測。以古陶瓷為例,其組成成分矽酸鹽物質會在時間、空間和自然環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現老化痕跡,比如胎釉老化、自然磨損、包漿等。研究者需藉助顯微儀器和高倍數碼照相技術觀察到古陶瓷上一些老化痕跡的結構特徵,並對此進行總結歸納,建立數據庫,用作比對的參照物。比如宋代官窯瓷片的自然老化痕跡在儀器檢測下會呈現一種幾何圖形,元代鈞窯瓷片上會呈現腐蝕坑點積聚成斑,清代醬釉執壺上則會呈現半環形腐蝕線等等,那麼這些特點將作為參照信息收錄進數據庫中。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技術不需要從器物上取樣,檢測設備也不需要接觸器物,所以文物藝術品不會受到損傷。 據該中心主任易F介紹,『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收藏熱的升溫,與文物藝術品相關的各類委託逐步增多,這讓我們開始重點關注文物藝術品物證司法鑑定。』不過,目前藉助司法物證鑑定技術鑑定文物藝術品的受眾大多是身陷官司的民間收藏者,需要司法鑑定證書證明涉案文物的真實性。『在自然老化顯微痕跡司法物證鑑定中,我們會按照窯口、時期的不同以及是否是精品等進行不同價位的收費。比如鑑定一件出自民窯的普通瓷器,費用最低是2000元,如果需要出具司法鑑定證書,還需再收費。』易F說。 有了儀器就科學? 司法物證鑑定真有那麼神奇,能破解陶瓷鑑定的密碼? 自然老化顯微痕跡司法物證鑑定技術的支持者,同時也是西南政法大學司法鑑定中心在北京推廣該技術的負責人梁先生告訴筆者,『古代瓷器釉面上的自然老化痕跡特徵與陶瓷新品、仿品、各種做舊的瓷器存在明顯的區別,而且是人為不可複製的,該技術準確率接近100%。』然而,不少收藏者對此心存疑慮。以胎釉老化來說,由於瓷器的釉質本身比較厚且不易褪色,流傳至今的清代瓷器老化現象其實並不明顯,難以辨別。不僅如此,同一時期的瓷器有的出自墓葬,有的在藏家手中流轉,再加上不同的瓷器保存環境如溫度、濕度等條件各異,極有可能造成同一時期、同一品類、同一窯口的瓷器,其胎釉呈現出的特徵也會有明顯差異。這些信息多如繁星、千差萬別,又該如何甄別呢? 據介紹,自然老化顯微痕跡司法物證鑑定技術所依靠的儀器DM數碼顯微多功能取證儀,並不是什麼新奇之物。該儀器早已普遍應用於公安刑偵工作中,通過它可以實現高清觀測,換言之,DM數碼顯微多功能取證儀將人眼的功能放到了最大。『只有通過這個儀器才能看到陶瓷上的顯微痕跡,但最終還得靠人的經驗和知識來判斷陶瓷真偽及斷代。所以說,這項技術目前的關鍵問題還在於必須建立一個可靠的數據庫。中國的古窯址眾多,每個窯址在不同的時間內生產的瓷器在結構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差異,把這些瓷器的數據全部找齊,然後再逐個分析每種瓷器自然老化痕跡的顯微特徵,幾乎是不可能的。』清華大學化工系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研究所的李博士告訴筆者。在他看來,數據庫的建設是一項大工程,不僅耗時耗力,而且對參與者的專業素質要求極高,『不僅需要工科背景,還要對文物藝術品有一定的了解。』 瓷器收藏圈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造假者為了讓一件元青花的贗品逃過科技鑑定,便給假瓶身安上一個真胎底。因為造假者知道,按照曾經出現過的一些科技鑑定手法,鑑定人只能從瓷瓶胎底打個小孔採集樣本,拿去化驗。而如今,自然老化顯微痕跡鑑定技術連取樣都不用,單從痕跡方面去看,通過微觀的圖像作為判斷依據,其可信度有多高呢? 『到目前為止,科技鑑定在斷代方面的誤差率仍難以計算。比如用學界公認的碳14測定技術,雖然可以鑑別文物真偽,但其能夠斷代的範圍卻是以5000年為間隔,像明代到清代也就不到300年,時間太短,用這種技術就無法確定文物藝術品的年代。而自然老化顯微痕跡鑑定技術的誤差率能有多少,目前還看不到官方公佈的數據。所以說,有了儀器並不代表得出的結果就是科學。』李博士說道。 科技鑑定咋這麼難 在文物藝術品鑑定領域,科技鑑定一直處於舉步維艱的境地。近些年,文物藝術品鑑定界不乏科技『寵兒』,像熱釋光測試、元素定性定量測定等都曾紅極一時,但不久後它們又相繼被造假者破解。那麼,作為後來者的自然老化顯微痕跡鑑定技術是否有強大的『防禦系統』,能不被『黑客』攻破呢? 在許多瓷器收藏者看來,不管科技鑑定的科技含量有多高,都無法替代傳統的『眼學』鑑定。一位北京的瓷器收藏家王先生認為:『依據傳統「眼學」建立起的資料庫雖然沒有將其數碼化,但這些世代傳承下來的經驗和知識更可靠、更全面,它是建立在歷史文獻、考古發掘、各個歷史年代特徵比對等諸多因素上的學問。而且傳統鑑定不僅會從痕跡上去辨識,還會綜合考察其紋飾、胎底、器型、釉色等多個方面,避免了科技鑑定的單一性。』 另外,收藏的樂趣不僅僅在於最終能否將文物藝術品收入囊中,更大的魅力則在於考證、辨析的過程,其間有知識的增長、經驗的積累,還有許多藏友間的辯論和友誼,藏界不乏這類佳話。『如果科技鑑定取代傳統「眼學」,那麼文物藝術品市場將可能變成明碼標價的商場,到時還會有那麼多學者專家去研究它嗎?當學術的發展停滯了,收藏的意義也就終止了。』北京書畫收藏愛好者張先生直言。 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單純靠科技鑑定並不能解決文物鑑定中的所有問題。目前,各種無損檢測方式都需要先進設備的支撐,不具有便攜性,而且這些方法都依賴龐大的數據庫,而數據庫中沒有涵蓋的部分,在檢測上就是空白地帶,這就是漏洞,會授人以柄。另一方面,由於國內文物藝術品的鑑定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即便用同樣的儀器,但操作者不一樣,鑑定出來的結果也極可能不一樣。『所以,科技鑑定還處在一個完善的過程,更適合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瓷器藏家王先生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