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最近著名作家二月河提出,盛世修文。『如今我們這麼大的國力、財力,可以集中一批有識之士和專家,對於我們自身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梳理,把哲學、歷史政治、社會科學、宗教、民風民俗等文化分成板塊進行研究,可以造就一批文化工程,類似於【四庫全書】、【永樂大典】。還可以成就一大批權威性的文化大家、文化巨匠。』
此言一出,嚇人一跳。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確是舉世矚目,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姑且把古代的盛世一說,替換成能夠對應的現代發達國家概念,黨的十八大文件裏迄今提出的,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距離成為真正的發達國家,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還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盛世』,只能說是在朝着發達盛世的路上大步邁進。文化實力也屬中等,談不上文化輸出影響外國,的確還不到修文的時候。 而且文化領域的事,有其自身規律。社會高度發展也不一定文化就高度繁榮,富有競爭力,有物質保障和公平的獎懲機制,有寬鬆的環境,就足夠了。想要靠修書成就權威的文化大家,那是南轅北轍。如果是官方出面,那當然權威有之,但是否成就出文化大家,就不好說了。這些年來學術腐敗嚴重,文化社科界也是災區,以行政權力擔當起領頭羊職責,但委派幾個學生打工,湊成套書大系,養成『學霸』『學閥』,不勝枚舉。如果是民間舉動,也沒那個實力。 在永樂、康熙和乾隆的年代,修撰宏大文庫的確是極為重要的文治大事。有設修書總裁,配助手,選用天下讀書人裏頂尖的那一批,多半是文壇領袖或兼顧着文臣之首,匯聚文化之外,還有控制籠絡文人之意。 就說乾隆王朝的【四庫全書】吧,民間傳說裏人品良好的紀曉嵐也只是個總纂官。真正的總裁,紀曉嵐的頂頭上司,是赫赫有名的大貪官和|。他們的第一原則就是揣摩聖意,再對徵集的圖書加以審查、裁剪、挑選、焚毀等,對文化的損傷和扭曲之處,就和收集的圖書一般,數不勝數。不是什麼值得學習的好例子。 再說了,放在現代背景下,網絡科技都這麼發達了,對優秀文化的界定,早就不再局限於一國之域。通過開放的網絡共享全球優質文化不是很好嗎?本國的很多文化成就,放在世界範圍內,恐怕不少是重複研究和落後研究。不管是各類社科成果接受檢驗成為優秀文化,還是將優秀文化廣泛傳播開來,在科技時代都很方便了。 如果真的要搞這樣的文化大工程,耗用國力財力,浪費資源,還不如交給谷歌百度那樣的網絡科技巨頭承包牽頭,分配任務,恐怕更全面合理。事實上,谷歌就已經在干類似的事情了,逐步搭建收入全球文化的知識數據庫,將文化科技經濟等等都囊括在內了。這件事不管從什麼角度看,退一萬步說,我們的社會根本就不需要什麼現代版【四庫全書】。(沈嘉柯)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