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作為聚眾歡慶活動,主體當然是社會的參與 節慶是什麼?它就是一種特定時期特定地點特定事件的聚眾歡慶活動。文化節慶活動就是在這樣時間地點舉行的聚會,它是一場族群和社群的文藝狂歡,它的主體當然應該是社會的參與。從中西方歷史看,政府的強勢與越俎代庖往往使得社會組織不能成長壯大,而社會組織的孱弱又使政府不得不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其實,某種程度上社會組織的多寡與層次的高下,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各國政府早已意識並十分重視這一點,上世紀90年代世界首腦會議在哥本哈根舉行,各國首腦已就此達成共識,規定各國科教文衛體、安全、社保、環保等社會事業投入不得低於各國總收入的30%,其增幅不得低於經濟增幅,這就強烈反映出各國對社會建設的重視。我國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開始,也明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在與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並駕齊驅的位置。 加強社會建設就可不必凡事政府首當其衝,政府甚至要騰挪出空間來,讓社會組織活躍其間,香港藝術節就是很好的範例。香港藝術節是在亞洲辦的時間最長、辦的效果最好的藝術節之一,它是由一個非政府非營利的民間機構操持的。這個組織有兩塊牌子:香港藝術節有限公司與香港藝術節協會。它的新任主席夏佳理先生是曾經的香港賽馬會主席,以後並擔任港交所主席,他在就職演講時說:『香港藝術節成功可算是一項非常卓越的社區自發組建項目。』可見他作為新任藝術節主席追求社會認同的理念非常清晰。他的前任主席李業廣先生是香港著名大律師,也當過港交所主席;再前一任主席是著名電影製作人邵逸夫先生。他們這些社會賢達人士的參與並領銜表明香港市民社會的成熟。從藝術節協會主席一直到藝術節的義工,香港百姓一直以一種主人翁的熱情姿態表現出對香港藝術節的身份認同,雖然香港特區政府每年對藝術節的投入達到1300萬到1500萬港幣之巨,但政府並不主宰也不主導藝術節。一次我去參加香港藝術節,時任特首的董建華先生也只是偕夫人象徵性地參加開幕式,而政府其他官員並未出現。 『社會資本』是文化節慶為社會所創造的重要價值之一 所以文化節慶的力量、榮耀和精髓,應該來自於文化節慶活動所服務的人群,他們的關注、參與、投入、甚至互動,為文化節慶注入了旺盛的生命活力。文化節慶是一種能夠讓社會族群聚集,讓社會力量體現,讓社會歡樂宣洩,讓社會和諧增生,讓社會身份認同的盛會。在當代社會,作為一種新興的節慶,它有別於傳統節慶的,在於它的生存狀態乃至它的生命恆度有賴於社會認同,按世界節慶協會主席史蒂文所言:在於它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諸如藝術節等等文化節慶為社會所創造的重要價值之一,它包括諸多內容,如增強城市品牌化效應,推廣營銷城市的旅遊業,吸納城市的招商引資,促進城市的社會和諧,增進城市的市民意識。還有與學校合作,增設節慶專業與課程,進行活動管理與培訓,鼓勵學生參與志願者;利用城市閒置荒廢資源,如倉儲、碼頭、車庫、公共空間開展藝術節活動;與市民共享在線藝術節活動體驗,與全球友好城市交流往來等等。 文化節慶是激發社會認同感與文化表達的重要平台。即將啟動的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將突出廣大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讓市民成為城市文化繁榮發展的主角。這種辦節思路與相關的機制創新,是值得稱道的。如果一個文化節慶活動不能使所在地方的社會組織與市民活躍起來,並以一種主人翁的身份熱情參與,不能激盪他們的情感,啟迪他們的創意和思索,不能觸動與撫摸社會心靈,那麼這樣的節慶充其量只是一場娛樂消遣的派對;反之,它將是我們社會建設的有力推進器,它將產生史蒂文先生所描述的『激勵熱情,溝通文化,塑造印象,放飛想象力,促進交流,傳遞使命,增強理解,克服障礙,開拓視野』的美好願景。(陳聖來) 來源:文匯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