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藝術收藏已經進入了『私人美術館時代』――據統計,我國註冊私人美術館已經發展到1000餘家。建立自己的美術館,被稱為『富豪們的另一項財富冒險』。
與此同時,重慶現有的7個私人美術館中,除1家運行相對較好外,其它幾個有的已經幾乎沒有活動,有的甚至已經『關門大吉』。 王羲之的【平安帖】、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2012年底,這些國寶級藏品,不是在故宮,而是在上海一個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的展廳里露出了它們的真容。 從2012年開館至今,龍美術館以極具實力的展出,攪動中國藝術界的『春水』,讓『私人美術館』成為時下熱議的關鍵詞。中國收藏家俱樂部理事長孔達達認為,當前中國藝術收藏已經進入了『私人美術館時代』。 近年來,外灘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民生現代美術館等機構的成立,掀起了私人美術館建設熱潮。據統計,目前,我國註冊私人美術館已經發展到1000餘家。僅北京一地,就有30多家。建立自己的美術館,也被媒體稱為『富豪們的另一項財富冒險。』 當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投向藝術品收藏,當越來越多的私人美術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重慶情況又是如何?就請跟我們的記者一起去看一看。 1 要麼沉默,要麼消失 私人美術館都活不久? 『那棟由吳冠中題字的黃色建築里到底藏着些什麼?』每次從機場回家,經過回興寶聖湖畔,家住觀音橋的張哲心裡總會冒出這個疑問。 3月15日,他終於忍不住了,於是下車『打探打探』。 這是一棟五層高的混凝土建築,磚牆上幾個大字『華人當代美術館』由畫家吳冠中親筆題寫。依水而建,擇柳而棲,遠遠望去,這棟孤獨的建築甚至有種油畫的質感。 作為重慶首家、也是中國第一批私人美術館,多數人對『華人當代美術館』的感覺和張哲一樣,只停留在『聽說過』的程度上。 停好車,拿上相機,興致勃勃地走近美術館,張哲卻意外地發現――展廳的門是關着的。順着扶梯走到負一樓,是一家頗具藝術氣息的餐廳,服務員迎上來,親切地問,『想要點餐麼?』 沒看到展覽,點了一杯咖啡,張哲有點鬱悶。 而對於有展館,卻沒有展覽這種尷尬,老『黃漂』黃淋早已習以為常――位於黃桷坪的501當代美術館和黃桷坪當代美術館已經三年『沒有動靜了』。 這兩個美術館由重慶龍運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浪分別於2007年和2008年創辦。創辦初期,兩個館舉辦了不少頗具影響力的活動,一度成為推薦年輕藝術家的重要平台。在501當代美術館的零號基地內,藝術家們曾高談闊論探討學術,也曾抱着吉他玩過文藝。 如今,501當代美術館的大門已經斑駁,殘留着曾經展覽的海報。『好久沒有開門了。』撕下海報一角,黃淋說。 而位於江北黃泥Y的長安當代美術館的命運似乎更為不濟。這個於2009年誕生的美術館,開張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停止了生長。現在,原美術館所在一樓變身為兒童用品賣場,曾經的當代藝術藏品被奶粉、紙尿褲、嬰兒床等代替。 據不完全統計,重慶目前約有華人當代美術館、501當代美術館、黃桷坪美術館等7個私人美術館,其中,除了長江匯當代美術館運行相對較好外,其它幾個私人美術館有的已經幾乎沒有活動,有的甚至已經『關門大吉』。 『要麼沉默,要麼消失,反正都活不久。』藝術家張京如此總結重慶私人美術館的現狀。 2 除了『燒錢』,還是『燒錢』 建私人美術館,就像跳進一個深不見底的坑? 『建立一個美術館一直是我的夢想。沒想到卻跳進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坑。』18年的經營,羅群毅用兩個字概括――『燒錢。』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民間資本開始萌動,一大批私人美術館紛紛成立。重慶畫廊投資人羅群毅傾注熱情,投身這股浪潮之中。徵地、設計、裝修,花費500多萬元,1995年,羅群毅在回興寶聖湖畔立起一棟五層樓的美術館――華人當代美術館。『那時我對美術館的概念認識很膚淺,覺得自己的畫廊已經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也想將事業就此轉身。』18年後,坐在清冷的美術館裡,羅群毅如是說。 這座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的美術館,收藏有400多幅油畫,包括葉永青、龍泉、王廣義等多位知名畫家的經典之作。這樣的館藏與展出面積,在重慶私人美術館中名列翹楚。羅群毅說,目前,美術館仍在運營,但考慮到藏品安全,平時都是關着大門。 為了融資,羅群毅花費自己所有的積蓄,轉手了大量藏品;為了維持美術館的正常開支,他做過收藏品諮詢、設計裝修,還將美術館負一樓開闢成一家時尚餐廳,為美術館『供血』。『美術館每月的開銷大概是7、8萬元,和餐廳收入大體持平。』 為什麼不做活動?面對記者的疑問,他擺擺手:『活動搞不起,太花錢了。』 和羅群毅一樣,來自圓明園藝術家村的藝術家兼投資人劉浪也認為,建立私人美術館是件『燒錢』的活兒,『你會感到錢像流水一樣去而不回。』 劉浪創建的501當代美術館與黃桷坪當代美術館,分別位於501藝術基地和102藝術基地內,『都是隨着藝術基地應運而生。』他前後在這兩個美術館投入了1000多萬元。 然而,隨着川美搬遷、黃漂流失、金融危機等原因,兩個美術館漸漸淪落成孤島。2009年,劉浪將投資重心轉向了與長安地產的合作,建立長安當代美術館。 劉浪向記者透露,之所以打造這樣一個美術館,除了公眾展示與教育,長安地產還考慮到一個好的美術館,能夠為其即將推出的地產項目營建一個有分量的品牌。然而,開館之初,在舉辦了【各自話語】與【原始股】等藝術活動後,位於江北區的長安當代美術館停止了生長。 2010年3月,因為種種原因,長安地產計劃着手的地產項目擱淺,以其為基礎的『長安當代美術館』陷入泥潭。『太突然了,我們當時都懵了。』劉浪說。 『這的確是個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的事。』長江匯當代美術館館長田東也向記者感嘆,其美術館一年的開銷就在兩千萬左右,如果沒有其他的供血機制,美術館將難以為繼。 3 打造產業、爭取政策、轉變心態 私人美術館也可以好好活 建私人美術館,真的就是跳進一個深不見底的坑? 『對投資者而言,其建立美術館的初衷幾乎都來源於對藏品的展示分享,以及對藝術品市場的看好。但僅憑理想,沒有長遠的規劃、清晰的目標,導致投資者們幾乎都成為悲情探路者。』一位業內人士如是總結。他指出,這並非個別現象,在1998年和2002年前後,中國出現了建立私人美術館的兩次熱潮,但大量私人美術館都在其中淘汰、夭折。 私人美術館怎樣才能活? 四川美院教授、著名美術批評家王林認為,私人美術館能否成功運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金的投入能否維持美術館長期的收藏和常年的展覽』。而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條則是關鍵。 據了解,位於北京的尤倫斯藝術中心,成功運營老字號藝術商店UCCA Store,創造出的年盈利不僅可以支撐藝術館20%以上的運營成本,更是承擔着藝術中心長期發展的重任。 此外,中國著名的私人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已形成展覽、學術、館藏、當代藝術品鑑定、圖書與雜誌的編輯出版等全方位的發展格局。同樣,上海的龍美術館也在開館之初,就計劃開辦學生寒暑假美術班、老年藝術班、收藏鑑賞班等,以補貼美術館的運營。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重慶運營相對較好的長江匯當代美術館主要是以其衍生品銷售、餐飲業等為美術館供血;而即將正式開業的渝澳國際藝術中心,也將以娛樂、養生等產業為美術館提供資金支撐,同時,該藝術中心還將引進藝術基金,為當代藝術提供資金活力。 『建設一個私人美術館,其背後是一個產業轉型的過程。』劉浪認為,這樣的轉型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外對於藝術投資者有免稅制度,對私人美術館有大量的優惠政策,同時有成熟的基金會制度。我們的民間投資者也需要得到關懷。』 『如果有了自身的產業支撐,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傾斜,以藏品取勝的華人當代美術館也許就不會如此孤獨,而剛剛起步的長安當代美術館也不會消失。』一位資深策展人感嘆道。 然而,在一切事實暫時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知名藝術批評家楊衛則提出了更為可行的辦法――轉變心態。 『投資者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同時擁抱藝術與資本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博一時之利。』楊衛告訴記者,事實上,從全球範圍來看,私人美術館大都處於虧損狀態。『投資者可以考慮得長遠一點,做美術館是做信譽和品牌,表面上看來是燒錢的事,但對於企業來說,一個好的美術館意味着一筆巨大的財富,它能在各方面帶來比資金本身更多的回報。』 楊衛介紹,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民營美術館開始發展,像日立等企業大量收藏世界經典名畫,這使得他們在做國際活動、交易的時候『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其他的先不說,如果你在辦公室掛着一張梵高的原作,別人的第一印象就會認為你很牛逼。』 從1995年到現在,重慶私人美術館仍在尋找自己的生存路徑。『路漫漫其修遠,重慶的私人美術館才剛剛起步。然而,這些腳步讓我們看到了民營資本在藝術投資上的未來與希望。』王林說。 (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熊明攝)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 私人美術館? 『很奇怪,重慶在當代藝術的地位如此重要,為什麼卻沒有一個像樣的美術館來與之匹配呢?』知名藝術批評家楊衛說。 2009年,他曾受邀來渝參加長安當代美術館的一次學術研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說,美術館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形成的文化共享空間,那麼私人美術館則是私人獲得財富後對公眾教育的回饋。它們的存在是城市發展的另一項文化指標。 四川美院教授、著名批評家王林認為,一個真正的美術館必須在館藏、展覽、教育等方面具備相應的能力,『從這一點上看,重慶的私人美術館更接近於畫廊與空間的性質。』 誠然,我們還在蹣跚學步,還沒有能力與龍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具有重量級藏品、專業團隊的私人美術館做比較。那麼,在現有條件下,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 華人當代美術館館長羅群毅認為,美術館以展示藏品為主,至少要有一棟獨立的建築作為展示空間;長江匯當代美術館館長田東認為,美術館以公眾教育為主,至少要有長期的藝術活動;王林則認為,美術館必須走專業化路線,包括培育自己的策展人、批評家及管理人才……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觀眾才是美術館的終極價值所在,沒有觀眾的美術館就像沒有觀眾的電影院一樣缺乏生機。 讓人欣喜的是,在這一方面,重慶的私人美術館已經有所動作:華人當代美術館正積極擴展公共空間、升級網站,並為觀眾購置無限智能耳機,『讓觀眾走到展品面前就能聽見相關解說』;長江匯當代美術館正在極力打造藝術交易平台;渝澳國際藝術中心正在引進藝術基金……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讓個人財富回饋公眾教育,對於私人美術館來說,吸引觀眾才是王道。 希望多年以後,沒有人再發出楊衛那句讓人難堪的疑問。 來源:重慶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