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致勃勃地想去魯迅故居好好看看,一進門,迎接我的卻是大鎖頭。看故居只能隔着窗戶,裡面還沒燈,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中國傳媒大學大二學生林宇學習之餘很喜歡到北京各個名人故居探訪,但最近他逛了一圈魯迅故居後遺憾之情溢於言表。觀眾少,來了又不滿意,北京許多名人故居類的紀念館、博物館,類似狀況並不鮮見。名人故居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服務公眾呢? 故居和名人知名度不匹配 據資料統計,北京市已經掛牌保護的國家級、市級、區級名人故居共有31處。儘管門票價格僅售10元甚至免票,可參觀者仍寥寥無幾。比如某名人故居平均每日訪問量僅在30人上下,在秋冬旅遊淡季,每日甚至只有寥寥數人前來參觀。觀眾來到故居,隨處可見的『遊客止步』標誌讓參觀步步受限;走進展廳,看到的生活用品、手稿、書籍、照片等展品大都是複製品,文字說明簡略老套,布展缺乏整體設計……如此展示怎能吸引觀眾? 【中國建築文化遺產】雜誌主編金磊認為,造成名人故居受冷落的原因在於故居和名人的知名度不匹配。人們知道名人多,參觀故居少。旅遊線路設計也缺少引導,造成大多數來京的遊人主動或被動地直撲故宮、頤和園等知名度高的地方。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負責人認為,宣傳不到位致使目前北京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整體上仍然處於『默默無聞』的狀態,未能發掘和利用好北京豐富的文化名人故居資源。很多市民和遊客不清楚北京市內有多少可供參觀的名人故居,也不清楚它們的具體位置。 不可否認,近年來,在有關專家和公眾的呼籲下,北京加大了名人故居的宣傳力度。魯迅、郭沫若、宋慶齡等8家名人故居紀念館在社會宣傳和公眾教育方面加強了溝通協調,承擔起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任務,但多數文化名人故居還處於定期等待大中小學校的學生前來集體參觀的狀態,沒有將被動等待轉變為主動宣傳。 歸屬複雜導致開發受阻 『無論是日常修繕保護,還是擴大影響、吸引專業人才與社會關注的宣傳活動,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每年李大釗故居依靠西城區文委財政全額撥款200萬元,但這些錢僅夠故居工作人員的基本工資、基本辦公費用,宣傳保護、布展方面的資金缺口仍很大。』李大釗故居管理部門負責人說。 『雖然大多數名人故居以門票、合理出租場地、出版發行文化名人的作品等作為經濟創收途徑,但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社會和相關行政部門在處理故居保護和利用關係具體問題時無所適從。』某故居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多數名人故居仍屬於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的範疇,由於故居的管理單位不同,保護管理辦法的標準也大相徑庭,這就造成故居在申請涉外展覽及產業鏈開發時重重受阻。李大釗故居業務部工作人員小王告訴記者:『我們曾經和杭州的一家公司談過合作事宜,由我們授權、出品牌,合作的公司可以利用李大釗手稿資料做藝術品開發,再通過第三方風險投資方注資,但由於歸口層層審批程序繁瑣,此事就擱置下來了。』 保『物』還是護『人』 『現在很多名人故居將建立博物館作為一種保護方式。為了原址修繕和重建故居,讓周邊居民搬遷,拆除老房子……』魯迅故居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為了保護而把故居孤立了,這樣的舉動逐漸成了保護性破壞,破壞了歷史延續的原有風貌和歷史文化的豐富性。人們來名人故居參觀,卻感受不到整體環境的歷史信息。這就對我們現在的保護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怎樣真正保護城市中如此豐富的名人信息?』據介紹,魯迅故居目前正在思考怎樣通過影響和融入政府主導的周邊環境改造,在對故居紀念館進行修繕改造的同時,保護和部分恢復周邊原有的歷史景觀風貌。 『保護名人故居不是簡單地保護一幢建築,對名人故居的參觀不應局限於名人本身,應聯繫到與其相關的歷史事件,要保護這幢建築所承載的文化環境。』魯迅故居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在魯迅故居的保護中,浙江紹興的保護和開發模式很值得借鑑。紹興把魯迅生活過的故土進行全面保護,這種整體保護模式把故居的保護拓展到以魯迅故居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街區――魯迅故里的整體保護,又適時發展社會教育和旅遊,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今年年初,在北京市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一些委員提出,目前,北京對名人故居的保護理念是『以物為本』,即根據故居建築文物價值高低作判斷,然後定級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等。這一標準容易造成一批未被文物、規劃部門了解或重視,未被列入名單的名人故居缺乏保護。委員們指出,目前北京名人故居的開發利用差異性較大,涉及名人故居保護的法規大多較為籠統,因此建議儘快制定新法規,明確名人故居的標準和認定原則。(程竹)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