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车》特别好!” “喔,是吗?谢谢!” “您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赞扬吗?我觉得这样的回馈会有很多吧。” “喔,还好吧。” 这是日前于香港举办的优酷出品“2013大师微电影”首映发布会上的一段采访对答,《刷车》正是作答者五百所执导的微电影。看过《刷车》的顾长卫导演评价五百“有个性,有才华”。 但这位青年导演从网络成功“逆袭”至大银幕的故事,似乎更受人关注――他正在拍摄由陆川导演监制的电影。 草根的梦想之路? 五百的成功,在优酷出品总经理卢梵溪看来,是因为有了网络,有了微电影,“才能让这些青年导演可以在梦想的路上渐行渐远”。 其实,借这个平台实现梦想的早有其人。2010年,一部《老男孩》播放量突破4500万,成为当年最热文化现象,创作者“筷子兄弟”也爆红网络。甚至有评论将《老男孩》看做中国“微电影时代”的起步。 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共有2000多部微电影问世,2012年更被称作微电影的“井喷”之年。难怪顾长卫用“威”来描述微电影。他感叹“很兴奋,也很紧张”,并坦言“有压力”。在他看来,“未来的空间太大了,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实现电影梦”。 执导过《灰机灰机》的陈柏坚导演曾这样说:“互联网给有电影梦想的专业与非专业的所有导演提供了一个传播的平台。在网络上,网友点击观看之后,随即就会发表各种各样的评论,作为电影编导,你也能第一时间看到这些评论。这些瞬间的反馈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是巨大的。”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石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创作中“精英”与“草根”的界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影像作品表达自己。 “微电影让草根也可以参与电影创作,想拍就拍,拿起DV就可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