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處境,如今是『奼紫嫣紅』都付於『斷井頹垣』。前幾天,白先勇先生在北大講完了一堂崑曲課,講的是『崑曲新美學』。從青春版【牡丹亭】開始,他堅持了十年推廣崑曲,若干年前他就在講『崑曲新美學』。如今的課堂上,他還是需要從頭教北大的學生,一個個辨認俞振飛、言慧珠、華文漪。讓人覺得有些淒涼。
白先勇已經七十六歲了,在文化的最高學府,像面對小學生一樣,普及中國戲曲文化裏最好的、最精粹表達寫意藝術的劇種。這是很荒誕無奈的事情。十幾年前,很少有人知道崑曲;現在說到崑曲,受過高等文化教育的人差不多會知道有個【牡丹亭】。不過,第一個五年的『崑曲傳承計劃』,是可口可樂公司花了500萬元贊助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由美國FCCH基金會接棒贊助。這個又是荒誕中的荒誕――始終未見中國企業。 白先勇像【牡丹亭】裏的花神,不讓死去的杜麗娘『壞了肉身』,因為期望她借屍還魂。他又像柳夢梅,扶着這個文雅的、病歪歪的杜麗娘,近十年來,遊園、驚夢、拾畫、叫畫,青春版【牡丹亭】,『崑曲傳承計劃』,為她『寫真』,幫她『還魂』。 白先勇真孤獨!白先勇還說,西方會把歌劇、古典音樂、繪畫當成他們文化和美學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們的教育、學校課程把我們文化的東西都拋棄了。若干年前,崑曲的張軍也做過崑曲進校園的活動。最近,北京的幽蘭京劇團也在做這一類的活動。但是僅是這些人,仍還不夠。 對文化的尊重應該是個大氛圍。就目前來看,缺乏有組織、有系統推廣和傳承計劃。近兩年央視的重陽節京劇晚會,每年都會出現一兩個令專業演員和票友們都很驚艷的老藝術家,網上一片沸騰,比如黃少華、呂東明,他們的荀派、程派的唱段令人陶醉。可是唱完了,也沒有人請他們繼續演出。而他們也已經七八十歲,時日無多。這種靠角兒撐起來的藝術,卻對角兒並不重視。 文化演出的氛圍也比較畸形。現在很多國家劇團的演員,一年也演不了幾齣戲。即使演戲,也只是那些熱門戲,比如【霸王別姬】【紅鬃烈馬】【龍鳳呈祥】【四郎探母】【鎖麟囊】,別不完的姬,探不完的母,稍冷一點的戲,都沒有院團在排。一方面可能是會的人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擔心沒有票房,市場化的運營嚴重缺失。演員們或安於現狀,或內部爭鬥不斷。問題積攢下來,老觀眾看不到『新作品』,新觀眾只需要一年聽一部【霸王別姬】。市場不畸形都說不過去。 崑曲、京戲、豫劇、評劇這些大劇種尚算是好的,那些小的地方戲劇種呢?消失的消失,失傳的失傳。今年的人大代表李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藝術總監,在兩會期間呼籲『拯救瀕危劇種』。她說:『不少原已呈現專業劇團的地方劇種面臨滅亡的危險,其中就包括陝西省的阿宮腔、弦板腔、關中道情、線戲、同州梆子等。』很簡單,因為戲曲本身凋敝,所以戲曲的教育、欣賞、品鑑、批評也都幾近於無。另外,戲曲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使用也不完善。一些電視台的戲曲頻道大部分時間在播電視連續劇,或者支起攝像機,不費力的、不花錢的、免費播各個院團的最精彩的戲曲演出,收視率有了,戲曲人的著作權卻幾乎等於零。 戲曲是一種口口相傳的藝術,絕不是販賣幾個臉譜就能保留。如果它消失了,就真的消失了。 張國榮有一首歌【風繼續吹】,『我勸你早點歸去,你說你不想歸去。只叫我抱着你,悠悠海風輕輕吹,冷卻了野火堆』。 如今戲曲的這堆野火,如果只靠白先勇,怕很快就該完全冷了吧。 □張敞(北京 戲評人) 來源:新京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