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加坡長大,在中國生活了7年。不過,我從未學會熟練地使用筷子,做不到把筷子當成手指的自然延伸。我拿筷子夾菜時,食物總是往下掉,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是滑的還是粘的。
通常,握筷子時兩根筷子是平行的,靈巧地捏住末端夾菜。我卻不這樣,筷子交叉,握住差不多中央的位置,這樣才能使得上力。有人對我說,這樣『X』形握法相當於是詛咒同桌的其他食客。當然,我可沒有這種意思。另外,我也是左撇子(又是一宗古代中國要不得的習慣),我簡直就是無可救藥了。 即便如此,當我聽說,一名中國人大代表提出,為保護環境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並且考慮其他用餐器具時,我仍然感到不太舒服。 國有木材公司吉林森工集團董事長柏廣新說,中國每年生產約800億雙一次性筷子,相當於用掉2000萬棵生長了20年的大樹――這對中國的森林是一項不可持續的負擔。 他表示:『為解決一次性筷子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改變大家的飲食習慣,鼓勵人們出外自帶餐具。此外,應逐漸開發替代產品。』 具體所指不清楚,能多快實現也成問題――近年來,出現過幾次試圖阻止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運動,但無果而終――可是,在中國如果用刀叉代替筷子,顯然是不可想象的。 在中國,筷子就像茶葉、米飯或麵條一樣,與日常生活和文化分不開。我住在北京或出差時,很少使用刀叉,反正在小餐館肯定是沒有的。通常這種店裡供應最好吃的餃子、麵條和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香辣土豆絲和紅燒肉。 有關筷子的起源說法很多,有些已成為中國數千年歷史的一部分。許多說法都是圍繞實際需要,比如從火里夾肉、便捷、做筷子的材料方便易得。 還有不少與筷子有關的迷信說法,比如筷子掉地上表示倒霉、千萬不能把筷子直插在米飯里,因為這像在祭壇上插香;如果用一長一短的筷子,代表你會趕不上車。此外還有一長串筷子禁忌:不要用筷子指着別人;不要用筷子戳食物;不要用筷子敲碗,只有乞丐才那樣做。 小時候,父母和我都習慣用刀叉,筷子在我家不太常用。在常去的西餐館,我們就用刀叉切割肉類和蔬菜。新加坡人也喜歡吃麵食,但都是把麵條繞在叉尖,忽地一下吃進肚子,這是意大利式的。即便在享用我喜歡吃的奶奶烹製的菜餚,如蒸魚、豆豉燒雞翅、醃蘿蔔炒肉絲,我也是直接在盤子裡吃,然後用叉子把食物弄到一個調羹里。而奶奶卻是用傳統的中國方式,端着碗用筷子把米飯扒到嘴裡。 我在中國生活一陣子後,才更好地了解筷子如何成為中國特色的一部分。如果筷子消失了,那真是一個恥辱。據說,仁慈的哲學家孔子反對吃飯用刀子,因為那是殺人的工具,不具有跟筷子一樣的豐富傳統和典雅。 連我這十字交叉捏筷子的人,也知道這一點。 博主 Audra Ang 譯者 黃義務 來源:青年參考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