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創作不問市場硬挺平庸之作 音樂劇還要燒多少錢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3-28 19:24|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550| 評論: 0|來自: 解放日報

摘要: 『不就是靠包場出掉一點,光靠賣票怎麼行?』令人好奇的是,在國內演出市場,這種議論所指向的演出類型,竟然是被視爲最應該走市場之路的音樂劇演出,而且還不是個例。 二十多年來,中國內地誕生的音樂劇林林總總 ...

『不就是靠包場出掉一點,光靠賣票怎麼行?』令人好奇的是,在國內演出市場,這種議論所指向的演出類型,竟然是被視爲最應該走市場之路的音樂劇演出,而且還不是個例。

二十多年來,中國內地誕生的音樂劇林林總總不下200部。當 【悲慘世界】【劇院魅影】等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經典劇目通過二三十年的演出掙到了超過20億美元票房的時候,國內音樂劇『前仆後繼』式的努力,卻依然沒有養大一棵真正的『搖錢樹』。不少作品號稱演了兩三年、幾十場,大部分走不了市場銷售渠道,甚至『演一場賠一場』。

以爲了解觀眾,創作不問市場

文化廣場爲國產音樂劇搭台可謂用心良苦,每年3、4月份的『國產音樂劇展演』系列演出,通過場租降半等方式,爲國產作品能以更低成本亮相在觀眾面前鋪路。不過,記者在一台演出散場後採訪了幾位觀眾,對於作品質量他們不是頗有微辭就是不斷搖頭,『沒有一個吸引人的故事,情節轉折得不合邏輯』,『還是話劇加點唱,唱段與對白割裂』,『製作很粗糙,沒有讓人眼睛一亮的舞台製作』,不少人甚至中場離席。

『不好看』『不會講故事』『不動人』成了當下國產音樂劇爲觀眾詬病的地方,多少體現出策劃、創製不能真正接軌市場的問題。像【媽媽咪呀!】【貓】這樣在西方已經很成熟的作品,其中文版在上海正式推出前,還是以不售票預演的方式,邀請各目標受眾群來看7到9場演出,通過口碑和市場營銷雙管齊下,促進優質劇目爲觀眾賞識。

相比之下,國產音樂劇的生產製作和營銷方式還頗爲粗放,從策劃開始,就在業內人士手裡『內循環』,或局限於領導定選題、高價搭班底,靠單一『吆喝』或片花包裝的流程。一些民間力量投入的音樂劇小製作,則『能省就省』,將成本壓縮到最低限度,也妨礙了優質劇目的產生。

硬挺平庸之作,應有退出機制

一部部從首演開始就難以樹立口碑的國產音樂劇,『屢敗屢戰』,之後依然通過包場或『跑關係拉人捧場』,甚至每場繼續『虧本』挺立在演出界,成爲一道道奇特的『風景』。

一位製作人私底下透露,數字經濟時代,看重演出場次,看重票房數字,這使得一些已經花了很大成本卻『久病難醫』的音樂劇,紛紛追求一個好看的『履歷表』。一些作品到各地走關係或者讓當地政府托一把演一兩場,全國走一圈下來也能有演出幾十場的成績,票房則有各種統計法可以做得漂亮,真正的上座率沒人問津。『其實這樣的作品,每演一場都在燒錢,既然觀眾不可能爲它掏錢,那這又是在燒誰的錢? 』

一些關心音樂劇發展的人士認爲,要求音樂劇做一部成功一部的觀念,不符合藝術創作規律,也容易讓本該『市場說了算』的音樂劇創作,跑偏到功利性的創作之路上。如果承認『十部劇中未必出得了一部精品』,允許成功也允許失敗,才能『敢進敢退』,對不能成功獲得市場青睞的作品要果斷採取『退出機制』,避免無謂浪費的產生,也可以群集更多資金和人力,投入到市場真正接受的優勢劇目中去做強做大做持久。能不能對於硬挺在市場的平庸之作說不,事關國產音樂劇的觀眾信任度,也牽繫著國產音樂劇的生存命脈。(伍斌)


來源: 解放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